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深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多次强调要加强医学科研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人民健康福祉提供强大支撑。在这样的政策引领下,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生物医学传感检测及微流控技术实验室负责人、生物医学传感教研室副主任,广东省便携式普及型先进实用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建华,长期从事生物医学微纳传感、快速生化检测技术及芯片、微流控平台及芯片、高通量技术和人工组织器官芯片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越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拓展应用:产学研融合创新,为成果转化安装“加速器”
"科研价值最终要体现在服务社会的深度上",周建华教授怀揣着这一坚定信念,带领团队基于科技抗疫取得的显著成效,持续深化技术创新,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团队以国家需求和人民健康为导向,通过产学研融合创新机制,持续探索体外诊断技术升级的可行路径,将相关技术延伸至心血管疾病等急重症领域。基于前期研究基础,团队提出新的表面流体力学结构模型,基于"锐边效应"设计出倒刺状微结构膜,实现流体整流系数国际领先水平,将心梗标志物cTnI检测灵敏度提升至0.01 ng/mL,检测时间压缩至5分钟。这项突破性技术突破了传统心梗检测的时空限制,为胸痛中心等急救场景提供了分钟级诊断方案,显著降低漏诊和延误病情风险以及医疗成本。该成果被誉为“心梗检测领域的革命性进展”,其普适性技术框架还可延伸至其他急重症的发病早期筛查,为心血管等疾病患者的救治带来了新的希望。
科技成果的转化,始终面临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与挑战。周建华教授带领团队构建起"原理创新-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的创新闭环,通过"呼吸道传染病毒核酸快速富集扩增方法"和"连续一体化自检技术"两项核心专利转让至企业,协同开展工程化验证与生产工艺开发。这种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为技术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形成科研突破与产业反哺的双向循环,为体外诊断行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持续动能;积极探索将快速检测技术应用于过敏原筛查、肿瘤早筛和传染病监测等医疗场景;通过产学研融合创新机制,与产业界深度协同,推动微流控芯片等核心技术在国产医疗设备中的适配研发。这些努力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匠心育才:倡导"理-工-医"多学科交叉,培养跨时代创新人才
在医学相关科研中,基础研究是推动诊疗技术进步、研发创新药物和疫苗的重要基础,而医学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需要精心规划和独特模式。针对科学技术和国家社会发展对生物医学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依托中山大学的重大项目培育和新兴交叉学科研究课题,周建华教授带领团队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与化学、物理、材料、电子、机械和医学等"理-工-医"多学科交叉科研平台。基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等现代教育理念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思想,通过组建跨学科的研究生导师团,多导师联合指导,夯实学生多学科基础知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使用,拓宽研究生知识广度,着力培养研究生源头创新能力,打造研究生解决多学科交叉重要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多学科交叉科研平台在激发研究生源头创新思维、拓展专业知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周建华团队核心成员及研究方向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试错”精神和“容错”环境极为关键。周建华教授团队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注重为学生创造尽早接触科研实践的机会;目前已形成一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人民生命健康需求、有梯度、有多学科研究背景且方向互补的交叉研究团队。作为引领者的周教授治学严谨、以身作则,在生物医学相关科研领域树立了示范榜样。近五年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国家、省市科研项目;目前已发表SCI论文160余篇;担任80余种国内外期刊的审稿人和仲裁审稿人、Biomedical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s副主编;申请7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PCT 2项,转让2项)。这些成就为自身和团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未来,期待更多的科研人才坚守“科研为民”的初心,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健康中国梦的早日实现砥砺前行!(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