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今年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新华网大健康就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及骨转移等相关科普话题,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乳腺外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殷文瑾教授进行了专访。
新华网大健康:乳腺癌的病因是什么?可能诱发乳腺癌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殷文瑾:对于很多肿瘤来说,它其实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对于乳腺癌本身而言,它会有一些高危因素:年龄是一个高危因素,女性本身的性别特征也是一个高危因素,虽然男性也会有一定比例的乳腺癌发病群体,但是男性的发病率肯定是远远低于女性患者的。
另外两大类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可能大家也非常熟悉的先天因素就是明确的基因突变,这部分患者相对来说在整体的乳腺癌患者当中占的比例会稍微低一点,大概5-10%左右的患者是明确的基因突变所导致的,这个是先天性的遗传因素。后天因素是可以自己去控制、去改变的一些因素。比方说有些后天因素跟月经、跟初潮的年龄有关系,相对于12岁以后来月经的女性来说,初潮年龄比较早的,尤其是12岁以前来月经的女性群体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就会比较高。还有一些绝经年龄比较晚的,相比55岁以前绝经的人群,如果超过55岁以上才绝经,她本身的乳腺癌发病风险也会更高一些。另外,还包括生育因素。如果第一胎生育的年龄比较晚,她本身的乳腺癌发病风险也会相对来说更高。
同时,还包括饮食因素,我们一般是建议低脂饮食。如果是长期高脂肪饮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还会有一些比如饮酒、吸烟等习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在先天条件没有办法去改变的情况下,基因遗传的这些因素没有办法去改变,那么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尽量避免去抽烟,还有饮酒等等。
新华网大健康:曾有专家说“情绪是健康的第一杀手”,乳腺癌的发病和患者自身的不良情绪关联性大吗?
殷文瑾:在中医理论当中叫情志伤,有时候喜、怒、哀、乐、悲、恐、惊这些情绪,这些心理因素会影响到一些身体因素的改变,我们叫心身疾病或者说身心疾病,所以保持情绪稳定,包括如何更好地做到情绪宣泄也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增加一些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无论是打羽毛球还是跑步、游泳,其实都是非常好的运动,通过有益的运动可以做到情绪宣泄,而且也可以同时起到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作用。
新华网大健康:如果直系亲属得了乳腺癌,可能会让家族当中的女性觉得很困扰、很担忧,甚至会很焦虑,公众应该如何正确地、客观地认识乳腺癌先天遗传因素这个问题呢?
殷文瑾:如果确实家里亲属有乳腺癌发病的既往史,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去做一些基因检测,比较常见的brca1、brca2是乳腺癌相关的基因检测。当然,即便在检测之后发现有相关的特异性乳腺癌基因存在,大家也不要特别的恐惧,目前相关的一些研究提示,一方面我们在筛查阶段可以做一些更早期的干预,比方说25岁左右就开始进行常规的超声或者乳腺磁共振的检查,我们在临床当中,尤其是对一些有家族史的女性朋友,我们建议最好每年能够做超声检查,并结合乳腺磁共振检查,尽量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于35岁以下的,没有家族史的女性朋友,我们常规建议是每半年左右做一次乳腺B超就可以了。但对于一些35岁以上,尤其是40岁以上的女性,最好能够每年再做一项钼靶检查,我们叫乳腺X线检查,它可以发现很多很小的钙化,这是筛查方面可以做的。
另外一方面,我们怎样去改变一些自己不良的饮食习惯,包括增加有益的运动,即便对于一些存在基因突变的女性朋友,也是可以很好地降低其乳腺癌发病风险的。
大约70%左右的乳腺癌患者是以乳房肿块作为首发表现的,20%左右是以钙化作为表现的。相对一些比较小众的群体,刚刚发现的时候是以乳头溢液作为表现的,这部分女性大约有5-10%左右的比例,她可能自己会看到内衣上有一些血迹,但很多情况下,单纯以乳头溢液作为表现的这部分患者B超和钼靶显示是阴性。这是因为一些只是在乳腺导管里病灶很小的病变,B超和钼靶很难去发现。这时就需要借助乳腺磁共振检查。
新华网大健康:哪些患者需要做穿刺活检?做活检有风险吗?甚至有的患者会担心,穿刺的过程会不会造成肿瘤的扩散?
殷文瑾:B超上能够看到乳腺有一个明显的肿块,这样的患者,我们通常会考虑做穿刺活检,一般是基于临床考虑有乳腺癌可能情况下,通过病理检查来判断肿块的性质。另外,大家非常关注的穿刺会不会引起肿瘤扩散?其实不需要有这样的顾虑,因为穿刺这个检查手段,包括其他疾病的活检穿刺,已经存在几十年了,而且我们目前使用的穿刺针本身是负压性的,它这个机制叫真空负压抽吸,是把组织条吸到它相应的样本槽里面,然后再送到病理科去化验,它并不是把肿瘤组织往外推送或向四周挤压。穿刺不会影响到肿瘤本身的发展,也不会增加肿瘤扩散的概率。
新华网大健康:目前,初期乳腺癌有哪些治疗方式?
殷文瑾:初期乳腺癌分两种,一种我们叫早期乳腺癌,相对比较早的,尤其是一些导管原位癌,还没有扩散到乳腺导管外的叫导管内癌,这部分乳腺癌的患者还是常规适宜进行手术治疗,后续可能还需要内分泌治疗。同时手术方式也有很多种,如果有些患者是做了保留乳房手术,就是乳房外形还是保留的,这个情况下后续还要再结合放疗等等。另外还有一部分相对来说可能是局部比较晚的,但是还没有出现远处转移的这样一部分患者,她可能局部的肿块比较大,或者说已经摸到有一些淋巴结的肿大,然后穿刺也明确了,这个情况下,手术不作为首选的治疗方式,我们一般会建议先进行新辅助化疗,也就是在手术之前先进行一些全身性的治疗,让肿块或者淋巴结先缩小一点,然后再开刀,这样能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个新辅助治疗,有时候我们就给患者打比方:如果我们把这个肿瘤比喻成一个马蜂窝,当这个马蜂窝比较小的时候,我可能拿个大一点的塑料袋,像消防员同志一样把它一兜就好了,这个形容就像手术一样,把早期乳腺癌很小的或相对较小的病灶一下就切除干净了。但是有些马蜂窝比较大,没有那么大的塑料袋,一般我们会看到消防员去拿火喷一喷,或者用类似杀虫剂的东西喷一喷,让马蜂窝里面的马蜂数量先减少,这个过程就是相当于新辅助治疗,然后再把这个马蜂窝除掉,马蜂也不会飞出来。
我们上海仁济医院乳腺外科,尤其在新辅助治疗方面还是比较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色,有一些有相应特色的化疗方案,能够使得患者在新辅助治疗阶段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这种精准治疗,或者说更多的是一些个体化治疗,一方面需要结合患者本身的肿瘤类型,包括激素受体(HR)阳性,还是一些HER2受体阳性的患者,进行不同分子分型的治疗。另外还有一些我们也需要结合患者个人的情况,包括一些自身情况,相对一些年长的患者可能会有一些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等,我们仁济医院其他科室也会有一些特色,我们会碰到很多合并有类风湿关节炎,或者有一些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患者,这些患者治疗起来有时候就相对会比较棘手,会需要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需要我们多学科讨论以后才能进行综合制定。
新华网大健康:很多晚期肿瘤会发生骨转移,乳腺癌也是容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之一,一旦发生骨转移对患者的心理打击也会很大,到了骨转移阶段的乳腺癌预后情况如何?
殷文瑾:骨转移在乳腺癌患者当中非常常见,所有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当中,大概有将近65%至70%左右的患者是有骨转移的,但是和其他的肺转移、肝转移等等比起来,骨转移的预后相对会好一些。乳腺癌骨转移需要关注的点,因为骨转移的患者很多情况下,骨转移的部位是发生在承重骨,包括胸骨、胸椎、腰椎,包括骨盆,很多情况下它是受力的这部分骨组织,所以有些患者他会出现骨相关事件,就是因为骨转移以后发生一些病理性的骨折,容易出现不小心可能脚扭了一下就骨折了,或者不小心轻轻摔一下就会骨折。
现在骨转移的治疗手段有很多,有些患者有骨头疼痛的,我们可以采用局部的放疗减轻疼痛。另外还有药物治疗,现在针对骨转移常规会用双膦酸盐或者用地舒单抗等等,去更好地减少骨折,减少骨相关事件的发生,可以帮助患者在骨转移部位形成新的骨质,增加骨质的受力程度。另外还有一些手术治疗,例如在被肿瘤细胞给侵蚀的骨质里面填充像水泥一样的“骨水泥”,填充后形成很坚固的骨质的结构,从而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最后提醒患者:乳腺癌的定期复查非常重要,包括情绪管理,如何更好地进行有益运动等等,还是能够降低乳腺癌复发风险概率的,关键在于三分治七分养,给大家再重点强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