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2023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于8月21日在浙江桐乡乌镇圆满收官。大赛总裁判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庆贵就信息素养教育、本届大赛赛况、特色亮点等问题接受了新华网记者专访。

新华网: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陈庆贵:信息素养是人对信息社会的一种基本适应能力,它涉及信息意识、能力和应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我国对信息素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计算机作为工具的教育阶段,形成了计算机文化和网络文化,再到将计算机课程的目标调整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2000年,教育部正式将中小学计算机学科课程定名为“信息技术”课程。可以说,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与我国教育信息化是同步发展的。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核心要素是信息技术。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更名为“信息科技”课程。课程强调围绕核心素养,提高学生信息意识、发展学生计算思维、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具备信息社会责任感。这个阶段,信息素养有了新的内涵——数字素养。
新华网:您认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相关工作的意义在哪些方面?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相关工作是为未来社会发展做准备
新华网:请您介绍一下我们在信息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陈庆贵: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教育信息化,近年来,我国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数字经济更进一步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国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更离不开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信息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推进教育公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二、通过信息科技为师生教与学活动减负增效;三、利用信息科技,关注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四、积极创设环境,鼓励学生参加信息科技的创新实践活动。
新华网:今年的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在全国23个地区设立赛区,超过12万名中小学生积极报名参与。您认为大赛为什么能吸引到这么多参赛者?
开源、开放、创新、公正、公益
陈庆贵:首先大赛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有广泛的信度和效度。中国电子学会成立60多年来,在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等方面,有许多研究实践的成果及案例。大赛通过教育部审批,是“世界机器人大会青少年机器人设计与信息素养大赛”赛事之一,2022年8月,正式入围教育部“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二是赛项设计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并且适当照顾到“地域性和特殊性”。传承了三级赛事,即“发动地方赛、把关省赛、出彩国赛”的运作机制,以“电子学会”为主,结合各地实际,成立赛事组织机构,层层有机构负责把关;三是大赛秉持开源、开放、公益、创新的办赛原则,公平公正的严格执裁。严格按照教育部《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相关规定,做到了坚持不收取费用的公益性和示范性的运作赛事活动。
新华网:本届大赛的比赛内容包括“智能应用、算法思维、自主创新、定向邀请赛”四大类别,这些设置的类别和项目与往年有哪些不同?有哪些亮点、特色?
新时代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
新华网:您希望通过编程类赛事如何助力我国未来科技人才培养?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积极推动未来科技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