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质引领、产学共融、Al助力,推动新时期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在成都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主办,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委员会、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燕泰会议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百度等头部企业支持,来自全国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相关企业的140余人参会。
开幕式上,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黄心渊教授致辞。他表示,本次会议的主题,理念新、站位高、落地好。他对高职电子信息专委会务实的工作表示肯定,祝本次研讨会取得成功。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委员会主任鲍洁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本次研讨会举办的原由,表示在教育强国的宏阔蓝图中,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与时代重任。高职教育在新的发展阶段,在全国教育大会的最新精神指引下,围绕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要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本次研讨会也是坚持专委会的一贯做法,以问题为导向,求真务实,深入交流研讨。
会议承办学校,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郑学奇在致辞中介绍了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等建设单位的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重点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专业集群,把“智改数转”的理念深入落实到专业群建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所做的探索与实践。他表示,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共同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次研讨会围绕“新质引领、产学共融、Al助力,推动新时期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解决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推动五金建设中现实存在的‘卡脖子’问题的专题研究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四个单元的专题研讨。四个单元分别由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系主任刘松教授,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校园建设处处长陈永教授,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梁长垠教授,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杨功元教授主持。
在第一单元“新时期高质量人才培养与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环节,百度高校合作副总监计湘婷做了《百度500万大模型人才培养计划解读》的分享报告,介绍了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百度飞桨与文心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详细内容,百度开发的一套完整的AI课程体系,包括面向学校的人工智能与大模型通识课程、面向AI相关专业的大模型应用开发课程、基于AI+X交叉专业的通识及应用开发课程。
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林教授做了《深化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传统职业分析方法要先行》的报告。他表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应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适应新形势提出了新问题:不同类型层次的高等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如何适应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他提出了一个新的职业分析方法,以确定各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后续专业培养方案设计和教学实施奠定基础。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盛鸿宇教授做了《高职人工智能专业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卡脖子问题的探索和实践》的报告。他从“新双高”的“五个度”评价指标体系,围绕“匹配需求、要素集聚”的金专业、“对接岗位、数智融合”的金课程、“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金教师、“场景真实、开放融合”的金基地等可达成度指标,以高职人工智能专业标准和职教本科软件工程专业标准中的核心课程为例,聚焦新质产业、新质岗位,升级改造传统课程内容,更新迭代课程资源,推动项目式、情景式和研究式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鄢军霞教授做了《岗位分析与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探索》的报告。她首先分析了当前人工智能的产业发展机遇、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发展与人才需求;进而分析了人工智能产业分布情况、企业岗位情况、AI行业的典型岗位与关键岗位、岗位学历的分布以及高职学生就业岗位分析和能力要求。
在第二单元“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环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校长曾文权教授做了《高职新型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探索》的报告。他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以培养学生的AI素养和创新能力。他介绍了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校企合作打造AI技术支撑平台与高水平教师团队,发布《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教学行动指南》,编写出版《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教材,全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信息技术基础》,搭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课程AI教学助手——智教易和云实践平台,以及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数字素养大赛执委会副主任兼专家组组长赫亮博士做了《竞赛推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的报告。他分析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面临的挑战,包括课程内容设计的实用性、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多学科合作与定期更新的必要性,以及课程实践中的算力资源或实训平台分配问题。提出了实施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策略,包括开设独立课程取代传统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在传统课程外开设新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以及对传统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进行“人工智能”赋能,并以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数字素养大赛为例,介绍了竞赛和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结合方法。同时还探讨了数字素养大赛如何对传统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进行AI赋能的探索,以及AI如何推动传统教学变革,包括内容创作、知识洞察和智慧助手等层面。最后,阐述了独立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开设思路与竞赛探索,提出了两种课程路径。
第三单元“落实产教融合,解决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痛点问题”环节,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物联网学院院长王坤教授做了《“校企虚实联动,衔接贯通育人”集成电路测试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报告。他介绍了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1+1+N”校企合作模式,打造联合育人共同体,校企共建集成电路测试产业学院的经验。通过“模拟+虚拟”结合的方式,建设集成电路测试基础实训公共服务中心;以全真实战为主,打造中国西部高端集成电路可靠性测试公共服务中心;拓展集成电路国产前沿技术,打造西部信创科普示范中心和应用服务中心的实践探索。以及紧跟产业迭代,高标准开发优质教学资源的成果,包括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李亚平教授做了《产教融合下企业项目向课程转化的创新实践研究》的报告。他认为,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推动产教融合将企业项目转化为课程是一项重要且创新的实践。通过引入企业项目,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行业环境中学习与实践,提升就业竞争力。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1)企业项目具有时效性,如何从短期项目中提取长期适用的教学内容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必须确保项目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以保证学习效果;(2)项目转化人员是应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又要具备对行业项目深刻理解的跨界人才;(3)从商业成果向教学目标转变,需要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仅限于项目成果,更应涵盖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及问题解决能力。他介绍了通过近年多名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的实践探索,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成效得到了显著提升,部分已经奔赴企业的学生得到了企业充分认可的经验。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技术与工程学院院长邵瑛教授做了《凝“芯”力 育“芯”才》的报告。她首先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新双高”建设的目标定位;新质生产力中生产三要素需要跃升的内涵,新质人才培养的改革,以及特色办学路径。她介绍了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集成电路专业群建设的探索实践,从需求调研中找准人才培养的定位,实施集成电路专业“能力进阶,实战贯穿,国芯生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后介绍了集成电路专业资源库的建设。包括专业层面:瞄准培养目标构建图谱式资源导学;课程层面:企业项目的教学转化等。最后展望未来发展,将以自主可控,持续深耕产教融合为方向。
该环节中,围绕“落实产教融合,解决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痛点问题”这一主题,还有5位企业专家展开了精彩分享。
第四单元“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对比研究与实践”环节中,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院长武春岭教授做了《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以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为例》的报告。他首先从信息安全与管理职教本科人才培养定位谈起,具体从两个层面展开:其一,分析了信息安全职教本科与职教专科人才能力方面的主要区别,职教本科生不仅具备熟练使用工具的能力,还要具备创造工具的能力。并指出职教本科的核心特性是:工程性和创造性;其二,从信息安全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能力内涵分析出发,提出职教本科人才工程实践的生产场景“供给难”和综合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内化难”的问题。其次,围绕这“两难”问题,提出了“资质引领·产教协同·项目驱动”:信息安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全流程地阐释了信息安全职教本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全景图,并对“两难”问题做了具体分析。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智慧交通学院院长倪勇教授做了《职教本科助力教育新质生产力——浙机电大城轨设备与控制技术专业的探索实践》的报告。他以职教本科专业申报为逻辑起点,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城轨设备与控制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了职业本科教育的申报和人才培养实践。包括申报材料的准备,城轨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分析,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模式改革,以职业能力递进培养为设计思路,构建校企共建深度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探索实践职教本科教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后,他分享探讨职教本科申报过程的一些个人思考和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反思:厘清“现场/技术工程师”培养定位,彰显职业本科的类型层级特色;坚持技术导向的专业建设,夯实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基础;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机制,健全校企协同育人体制。
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院长杜煜教授做了《面向机器人领域新工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报告。基于国家和北京市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状况,他分析机器人领域人才培养需求和培养目标,介绍了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在人才培养理念、学科与科研、专业建设等方面的的特色和亮点,最后重点介绍了面向机器人领域的新工科专业交叉融合的技术应用型本科,以载体汇聚专业和多主体参与的人才协调培养模式;新工科专业交叉融合,校内外协调育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X+Y+Z+2”课程平台;以及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等方面的经验与成果。
研讨会同期还举行了“大思政引领,‘新双高’建设——新时代高水平职教本科专业‘五金’建设研讨会”。研讨会由四川省无线电办公室、四川省无线电监测站站长程远东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卢先和博士在致辞中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同时也分享了清华大学出版社近几年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的成绩。在主题研讨环节,新华思政-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负责人,索贝文教事业部解决方案业务部负责人,清华大学出版社职业教育分社社长、编审丁岭,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余明辉,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杨云,太初无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方图数据(北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等先后作了题为《内涵引领,数字赋能:新华思政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经验分享》《数智媒体技术赋能 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与实践》《尺寸课本国之大者高水平职教本科教材建设探索》《抱团成队,同频共振: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践》《“纸质教材+电子活页”融媒体教材建设实例》《产教融合: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知识图谱+大模型智能学习系统》的专题报告。研讨会还组织参观了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集成电路基地(集成电路测试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