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石窟艺术犹如一条璀璨夺目的文化长卷,穿越河西走廊,来到大同云冈,云冈石窟以北魏时期的雕刻艺术为主,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借助数字化手段,云冈石窟变得可触摸、可移动。进洞窟、拓瓦当、听讲座、修壁画……如今,在现代科技与文物保护理念的守护下,石窟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继续诉说着千载的传奇故事。
数字化技术如何赋能云冈石窟的保护和传承?云冈石窟的文化价值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传播?……针对这些话题,新华网采访了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以下为采访实录:
新华网:去年,您创作的《云冈石窟艺术与历史探秘》出版,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杭侃:这本书实际上并不是我有意创作的。它起源于一次为北大附中学生的讲座。这次讲座是北京大学专门为北大附中学生打造的,北京大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组织了这次涉及人文、自然、工科、社科等十个不同主题的讲座,我的讲座是其中之一。讲座后,他们根据讲座录音和涉及的知识点,并添加了一些学生作业,最终形成了这本书,也算是对云冈艺术的普及。当然,这些书在国际学生授课中也有应用,所以真的不是有意为之的一本书。
我研究云冈石窟30多年了,对整个石窟有自己的看法,将来我想有时间的情况下再专门写本书,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新华网:您在这本书中提到了数字化重建的内容,数字化技术在实际保护工作中发挥了怎样具体的作用?
杭侃:数字化一定能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这个变革会带来研究范式的转变。曾经有一次,我用电脑给导师汇报,他当时年事已高,说他这一辈子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学会用电脑。讲这个故事,就是说我们现在有了数字化这个技术,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在云冈石窟,数字化技术在保护、研究、管理、利用四个方面都发挥了作用。例如,通过数字采集和等比例打印,我们能够在异地展览中让公众感受到云冈石窟的壮观。此外,通过数据标注、聚类分析,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探讨一些新的问题。在管理上,我们实现了智慧化管理,能够更好地调配资源。总的来说,数字化技术为石窟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
新华网:现在来云冈的游客明显增多,让旅游成为文化自信的桥梁,如何在“保护第一”原则下,避免过度商业化对石窟微环境的影响?
杭侃:所谓的保护,不是说把它封闭起来,而是在保护和利用之间达到最佳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对于游客来说,就是要合理计算参观人数。所以我们今年实行了全面预约,希望通过全面预约合理控制人数。
过去研究时我们特别担心裂隙中的水,包括下雨后渗透下去的水,这些都会带出岩石中的盐分,加速风化。现在,我们正在研究气候变化和游客人数的增加对石窟微环境的影响。以前云冈下雨不太多,但现在有时会暴雨,暴雨之后空气潮湿,洞窟内外会有温差,凝结水就比过去增加了,人多了之后微生物也会增多。我们有一个项目在支撑研究石窟的凝结水问题,是与山西大学的科研团队合作,进行长周期观测,但还需要一定时间去观察这对石窟微环境的影响。
新华网:云冈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何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让其文化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传播?
杭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我们需要发挥它的文化属性。今年暑期,我们将与北京大学合作办暑期工作坊,做分众研究,以提供更好的服务。未来,我们将在文化建设上多做工作,利用好新技术,加强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
我认为现在的艺术教育也很必要,所以我们想做一个系列,叫“跟着艺术家重新发现云冈之美”。我们希望通过跟随不同的艺术家重新发掘云冈石窟的魅力。这也是很好的传播方式,因为艺术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另外,我们希望通过讲述一些外国人便于理解的故事,以及结合科普教育和艺术表达,来宣传云冈石窟的对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