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日电(王蓓蓓)近日,上市银行半年报密集出炉,2023上半年业绩情况逐渐明晰。金融与经济唇齿相依,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复苏曲线,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也稳步提升,并始终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的立业之本,同时筑牢风险屏障,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更注重服务实体经济 提升金融供给质效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金融业责无旁贷。从半年报可见,各家银行更加注重以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己任,持续聚焦重点领域,加大普惠金融、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绿色金融等领域信贷投放。同时,在支持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发展方面,区域银行也根植当地经济发挥自身优势,引导信贷投放回归本源。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付万军将农业银行上半年的信贷投放特点总结为:总量合理增长、结构持续优化、重点领域突出。18个字,看似简单,举重若轻的背后,是厚积薄发。从总量看,截至6月末,农业银行贷款总额21.8万亿元,新增2万亿元,增速10.3%,实现双位数增长;从结构上看,在对公贷款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农业银行个人贷款新增4320亿元,个人贷款、个人住房贷款、消费贷款增量均处在同业领先水平;从重点上看,农业银行的贷款主要投向均为政策聚焦领域。在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方面,农业银行今年上半年实现了“三个万亿元”的进展,即县域贷款增加1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县域存款增量突破1万亿元。
交通银行半年报显示,报告期末,集团客户贷款余额达到7.8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86%。其中,境内行人民币对公实质性贷款较上年末增长10.36%,增量超4200亿元,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交通银行精准聚焦重点领域,上半年境内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涉农贷款增速分别达28.71%、31.10%、15.61%,均超过集团贷款平均增幅;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7.64%,增幅较集团贷款平均增幅高0.78个百分点。
浙江省民营经济活跃,且各个城市各具特色,深耕于浙江的浙商银行和杭州银行经营效益亦稳步提升。数据显示,浙商银行上半年各项贷款增速居全国性股份行前列,且主动加大零售、小微和供应链金融信贷投放力度。截至6月30日,浙商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6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40%。杭州银行聚焦制造业、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服务需求,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上半年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1206.19亿元,较上年末增幅7.45%。
扎根于东北“黑土粮仓”的哈尔滨银行,聚焦黑龙江省以及哈尔滨市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工作部署,引导信贷投放回归本土本源。上半年,哈尔滨银行在黑龙江地区的贷款余额为人民币1776.61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2.204亿元。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该行上半年投放新周期备春耕贷款超人民币130亿元。同时,推出农资农机经销客群贷款专属服务方案,高效满足大宗粮食、林下经济、现代畜牧业、黑土地保护类等各类涉农产业融资需求。
净息差承压 部分银行业绩出现下滑
从业绩表现看,在2023年上半年营收承压之下,较多银行保持了净利润稳中有增,信贷资产质量和拨备水平普遍稳步提升,但分化更加明显。
就国有大行来看,总体业绩稳中有进。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实现营收同比增长8.88%,增幅最大,达到3192.07亿元。中国工商银行营收4474.94亿元,降幅最大,同比下降2.3%。交通银行营收同比增幅位列第二,同比增长4.77%至1371.55亿元。邮储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营收也实现同比正增长,分别达到1769.76亿元(同比增长2.03%)和3657.58亿元(同比增长0.80%)。中国建设银行营收4002.55亿元,同比下降0.59%。国有六大行今年上半年合计归母净利润达6900.2亿元。
就大型股份制银行来看,招商银行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该行营收1784.6亿元,同比微降0.35%;净利润同比增长9.2%至764.4亿元。兴业银行上半年该行营收1110.47亿元,同比下降4.15%;净利润426.80亿元,同比下降4.92%。浦发银行上半年业绩表现也不甚乐观,营收912.3亿元,同比减少7.52%;净利润231.38亿元,同比减少23.32%。
区域性银行业绩分化更为明显。常熟银行、长沙银行、齐鲁银行上半年营收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比涨幅分别为12.36%、12.12%和10.88%。西北地区城商行龙头的兰州银行业绩表现亮眼,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8.96%。而上海银行、贵阳银行、渝农商行上半年营收则同比下滑均超3%,其中,贵阳银行营收、净利润出现双降。
中信建投证券大金融研究组组长、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马鲲鹏认为,受上半年经济趋势影响,上半年银行经营面临贷款定价持续下行、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续、居民消费投资意愿弱等多重因素影响,但优质银行仍展现出穿越周期的基本面表现和明显向上的业绩趋势。
作为洞察银行核心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多家上市银行在半年报中均反映其利息净收入减少,净息差下降。例如,平安银行2023年上半年实现利息净收入626.34亿元,同比下降2.2%。主要是由于该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同时也持续让利实体经济,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适度加大低风险业务和优质客群的信贷投放,同时受贷款重定价效应及市场利率变化的影响,净息差下降。
交通银行首席风险官刘建军表示:“从趋势来看,资产收益率下一步仍然面临下行压力,存款定期化的趋势延续,存款成本下降的幅度小于贷款端,银行业息差仍然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预计息差将保持在合理区间。”
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首席合伙人忻怡指出:“保持合理的净息差对银行的盈利能力至关重要。展望下半年,受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影响,银行业的发展仍将面临挑战。一方面需持续防范化解风险,另一方面需通过推进转型发展,拓展收入来源,提升盈利能力,增强持续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部分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 强化风控成亮点
当前虽然国内宏观经济整体回升,仍存在需求不足等因素制约,特别是房地产市场调整机制正逐步发挥作用,而对于银行业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亦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期各家银行公布的半年报,均在筑牢风险屏障方面着墨较多。
民生银行在上半年业绩中披露,截至6月末,该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额195.9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0.53亿元;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5.13%,较上年末上升0.85个百分点。对于出险房企项目,民生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已采取按照“一集团一策略、一项目一方案”原则减额增信等一系列风险化解措施。
华夏银行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402.8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10亿元;不良贷款率1.72%,比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前三的行业为采矿业、房地产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其中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上升了0.95个百分点。
招商银行在半年报中指出,将密切跟踪内外部形势变化,加强对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中国建设银行表示,强化重点领域风险管理,加强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房地产、中小金融机构、海外业务等重点领域的前瞻主动管控。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电视会议。会议强调,调整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要继续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规范贷款利率定价秩序,统筹考虑增量、存量及其他金融产品价格关系。
“目前来看,部分房企长期积累的风险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逐步消化。”忻怡指出,未来银行业一方面要加大对存量房地产业务风险监控和风险化解力度,另一方面要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新形势,加强行业研究,适时调整房地产行业信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