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互学互鉴 合作共赢”为主题的2023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在浙江温州举行。期间,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于文轩做客新华访谈,就海丝城市治理与建设等问题,分享了个人观点。
新华网:您认为海丝城市在社会治理方面有哪些共通的价值?
于文轩:从宋元以来,中国的陶瓷、茶叶以及其他物产一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欧洲、非洲、西亚等地输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海丝城市很早就与世界各地接触,所以我觉得它们第一个非常明显的特性就是开放。开放的特性使得这些城市的商贸意识也都比较强,也使它们长期以来成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窗口城市。
其次是包容。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有容乃大。海丝城市很早就接触到外面的文明,形成了非常包容的文化。不管是哪里来的文化,哪里来的族群,大家都可以共同生长、共同繁荣、共同富裕。
另外,有非常好的前瞻性和战略眼光,以及很强的冒险精神。从地理位置而言,海丝城市从大海走到国外的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以及未知之数,促使这里的人们形成了善于探索、敢于冒险、敢于为自己美好生活付出努力的精神。
新华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跟世界更好地互动,让人类的智慧能够更好地画好“同心圆”,求得“最大公约数”?
于文轩:中西文化在底层逻辑上是一致的,追求的东西是一样的,比方说追求社会经济发展,追求国家和世界的繁荣,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太一样。
中华文化有一个概念,叫“中庸”。从社会角度来说,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其实是一个社会、一个组织可以源源不断得到生命力的重要表现。
国外一些价值观也是为了让组织发展得更好,更有可持续性,让国家更繁荣,这与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我们要有信心能够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韧性,并让其不断发展。
新华网:海上丝绸之路城市综合影响力指数的发布对于海丝城市的发展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于文轩:这个指数的发布非常有意义。首先,它使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在测量体系架构中,通过不断完善,可以构建一个大家共同完善的、开放透明、可供大家随时讨论的知识基础,有助于我们知识积累。
我们在国际上发布指数,由于整个体系的评比标准和数据都是公开透明及可获得的,国际社会的接受度会更高,效果也会更好。
另外,中国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实现几个目标,比方说以评促管,以评促建,更好地向国际社会宣传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
新华网:您认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于文轩: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包括现在面临的技术更新等,单靠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是无法应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的,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需要开展合作,共同发展。
从全球发展角度来说,相关地区如东南亚、南亚、非洲等,都是未来经济的增长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促进国际合作、科技交流、文化传播,都有着无比重大的意义。此次交流会恰逢其时,向世界表明我们继续开放的决心,也向相关国家发出了邀请,希望合力促进共同发展。
(监制:翁璟 策划:马江 提纲:张灵 胡炎桢 拍摄:夏越峤 文字整理:黄佳佳 李诗蕾 视频剪辑:夏越峤 张子豪 编辑:张灵 夏越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