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1月9日至10日,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宫晓东(原总政话剧团导演)、关峡(中国交响乐团原团长 一级作曲)、周莉亚(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青年编导)、冯远(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四位艺术家为与会者奉献精彩的专题讲座。中国艺术头条精编文字以飨读者。
漫谈主题性美术创作
主讲人:冯 远
美术,是个大概念,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等领域。今天我从美术中的绘画和雕塑(造型艺术)的角度来谈谈主题性美术创作。
我们先从具体的作品观赏展开讲述。下面是从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国家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中遴选的一批优秀作品:
中国画《助梦》
油画《天梯》
油画《最美太湖水》
油画《支部建在楼宇》
版画《天下飞梁》
版画《中国“天眼”》
中国画《中国制造走向世界-C919大飞机》
中国画《欢乐春节》
综合材料《国家的脊梁》
雕塑《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画《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雕塑《风雨同舟》
油画《红潮—五四运动》
油画《井冈星火—朱毛会师》
油画《遵义会议》
油画《思想的凝聚——延安整风运动》
中国画《换了人间——1949·北京》
中国画《耕者有其田》
油画《历史的星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中国画《上海浦东开发开放》
油画《北京奥运会》
版画《北京观象台》
油画《楚汉相争—鸿门宴》
中国画《屈原与楚辞》
水印木刻《雕版印刷》
中国画《黄河雄姿》
油画《明代书画家雅集图》
版画《中华营造法式》
中国画《平定三番之乱》
中国画《盛唐书画艺术》
版画《史可法殉城》
油画《石窟艺术》
再来看看2019年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和当代部分好作品:
中国画《尖峰时刻》
中国画《使命》
中国画《芳华》
水彩《远方》
油画《知识的力量》
年画《二十四节气-阳春六节》
连环画《马克思》
动漫·漫画《习语中国神话系列之<精卫填海>》
版画《向光注视组画》
壁画《红星颂》
陶瓷壁画《春暖花开》
壁画《音乐印象之一: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综合材料绘画《金色华章》
综合材料绘画《根与魂》
雕塑《烈焰青春》
雕塑《好消息》
雕塑《八女投江》
水墨《逍遥游》
中国画《世纪智者》
中国画《望乡》
中国画《母子图》
中国画《我们》
从字面意义上解释,艺术作品的主题是指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泛指主要内容、核心、聚焦点,作品的形式以及它的意义,也就是我们贯穿作品的基本想法和表现内容。主题性创作不同于一般创作,它具有明确的思想内容、明确的表现目的和中心思想,也就是它有比较鲜明的表现人与自然环境、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人与事物等明确的指向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美术创作历来重视主题思想和明确的主题内容。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西方各种文艺思潮涌进中国,各种对艺术本体语言的研究、艺术技巧、表现形式等新观念被介绍进来后,艺术趋向多样化发展,逐渐滋生了一些主动跟西方艺术创作理念接轨的意识,出现了某些淡漠主题、远离生活、瓦解崇高,甚至亵渎真善美的艺术现象,出现了各种各样现当代艺术“创新”作品。
原来我们坚持多年的现实主义艺术理念和具象写实主义的艺术传统遭到贬抑淡漠了,代之以一批眼花缭乱的、追随学习西方艺术过程中的种种实验性作品。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个人认为这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它让我们认识到:艺术具有多种形式表达和呈现的特质。
因为在向世界开放的过程中,中国艺术必须、也无法避免走过这个阶段。它给了中国艺术家们用一二十年的时间,把西方一百多年走过的现当代艺术过程全都学了一遍、走了一遍的机会。今天再回过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通过比较,艺术家重新树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懂得关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发展的必要意义。
各种各样的现实主题重新获得艺术家们的重视,推动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开始实施一批大型的主题性艺术创作活动。或者说,大型的美术创作活动应运而生和长足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的各类主题性创作,使得主题性艺术创作形成了一个鲜明的词汇、一个特定的专业用语。我们把具有明确的主题内容要求的作品生产认定为主题性创作。
既然有主题性创作,是否就相对应地存在非主题性创作或者说是无主题性创作呢?
例如那些随感而发的、个人化、个性化的作品,比如自娱性的、轻松随意且无明确意向的小品类作品,就可以看做是非主题或者无明确主题的作品,这也是艺术的一种;而那些突发奇想的、即兴的,受主观情绪左右的,或者受偶然机缘触发的某种以追求形式和技艺美感为特点的美术作品,也是艺术创作的一种……
但是,我个人认为:一切的艺术创作,只要是经过心、眼、手完成的任何精神想象的作品,都是有主题的,只不过这个艺术主题既可以是鲜明外在的,也可以是隐晦含蓄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制作技巧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追求的主题。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不管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具有历史思想深度的宏大叙事,还是面向自我内心隐秘之地的,展现细微情感趣味变化的创作,都是艺术创作。
有人说抽象画没有主题,例如作品No.1、No.2、无题等等,但抽象绘画艺术本身是按照“美”的艺术规律、在创作中追求艺术形式、语言结构的变化,这也可以看做是创作的主题。形式是内容的一部分,形式也是主题的一部分。至于技巧、风格、个人面貌能说跟主题无关吗?它们是在为主题服务的同时融为一个整体。因为,打造个人风格面貌,也就是在表达个人的专业学术诉求,而诉求即与主题有关。
不同于影视艺术通过形体表演叙事,也不同于歌舞表演加故事的戏剧、戏曲,不同于注重意念的音乐旋律,也不同于意象表达的舞蹈,对绘画作品的要求需要是直观的、一目了然的。一件作品要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基本识别其大致内容是什么、表现的是什么,这是绘画、造型艺术跟其他艺术的不同之处。
绘画艺术要求可读、可感、可辨识,在画面中瞬间凝聚一段历史、一个情境、一个具体社会事件、一个或一组人物形象,通过对作品直观和渐次深入的读解,甚至要读出某种意义和感动、接受某些教化的信息、受到审美的感悟启迪等等。
当下的主题创作是在我们多年倡导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指导下,充分吸收写实主义、古典主义、具象表现主义、印象主义以及各种现代表现形式。同时,也鼓励主题性艺术创作充分挖掘各种艺术风格,创新各种表现方法、技术语言等等。
曾有不少人误认为,主题性创作就是假、大、空、红、光、亮、高、大、全,类似于“文革”期间艺术那一套。这是一种偏见、是一种站不住脚的错误认识。今天的这个时代,是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是中国高速发展取得伟大成果的时代。这其中有辛苦劳累、有汗水鲜血、有无私奉献,有无数的真善美,有无数引以为傲的创造发明和感天动地的事件。这些都应该是艺术家们深入观察、细心体会、关注聚焦的创作主题。
主题性创作的功用在哪里?
首先,它高扬现实主义理想和艺术精神,关注这个时代、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反映时代、历史可以通过读一张图、听一曲音乐、观一场舞蹈、听一场戏、看一场电影,让民众从中受到审美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进步思想教育。无论是歌颂进步和光明,还是批评丑陋和黑暗,都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想主题性创作最核心的功用就在这里,在于让十四亿民众增强国家向心力、凝聚人民的集体意志。
第二,主题性艺术创作通过打动人心的内容形式,有助于开展对年轻人、对儿童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第三,通过欣赏健康美好的作品,提升艺术鉴赏力、提高审美眼光,从而获取满满的正能量,作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四,是为时代、为历史、为人类文明留下财富。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是不二法门,但艺术不是生活的直译,不是直接的摄影翻版,艺术作品需要高于生活,需要艺术家独具眼光地去发现生活美,要投入个人的思想、情感、文化素养。你的艺术学养多高,你的作品内涵就有多深、多丰富。艺术家一定要学会以平等的身份、平视的眼光、平和的心态跟社会不同层次的民众以心换心、以情换情,深入到他们中间去,把他们闪亮的东西经过提炼升华变成你的作品。
如何升华主题?
我想,如果想让作品感动别人,先要让作品感动自己。那么,就需要创作者在创作之初就带着满腔热情投入进去。生活无时不在,你就在生活中,生活靠积累,不是为了创作临时去讨生活,体验生活是为了感受和收集素材。即使是一个指定性创作任务,你也需要满腔热情、竭尽全力地去创意,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去赋形、赋彩,直至作品的完成,不然不会有优秀的作品轻易降生。
当下中国的美术作品以及美术家队伍,量质都呈上升发展之势。但伴随着国家高质量发展建设的大战略,对文艺作品的质量要求也将不断提高。
谁来完成这个任务?这需要我们艺术领域的管理者和我们的艺术家、艺术工作者共同完成。在不断提高艺术家综合素养、文化修养、艺术学养的同时,共同维护艺术创作的宽松环境、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共同助力创作生产更好的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好作品十年磨一剑,创作者要耐得住十年冷板凳,要花大功夫、投注心血。同样,也希望文化艺术管理部门能够给创作者提供必要且充裕的创作打磨时间和宽松的环境。也许我们不能做到最好,但却应当努力做的更好。
最后,一定要防止当前美术创作中的一些倾向性问题:程式化、概念化、说教化及过于宣传化。出现这种现象固然有多重原因,但艺术创作者“艺术地言说主题”的能力、本领不够、不强,应当是主要原因。
“思想精深”,是要艺术家们赋予主题深度(包括高度、广度、温度、锐度等等);“艺术精湛”,是让我们创造更好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来丰富延展主题的深度。离开了这两点,纵有深邃的思想也有可能流于简单图解化。
更要防止生编硬造、人物形象概念化、方法形式单一化、制作技巧生涩怪异化。务要警惕某种艺术创作思维定式的影响。这种定式往往让我们在赶任务过程中忽略很多东西,从而影响了好作品、优秀作品的创作。
“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达到三者合一必是精品,在现实中确实有难度、也容易顾此失彼,但这不能成为放弃努力的理由。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能够在不同时代和人民心中留下记忆的,一定是能够代表那个特定时代的主题性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