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湖的永恒相守,如果海盐想睁开眼,那就是南北湖在清晨苏醒。南湖的鱼、北湖的鱼,都是曈仁里的星星”。诗人黄亚洲是这样赞美海盐的。
初秋的夜晚,月光洒落在头顶,我与海盐县委书记王碎社在梦湖畔漫步,梦湖连通着海,似一条永不停息的脉搏。此刻,梦湖又象一个乖巧的婴儿,静静的依偎在大地的怀抱里。我说,白天我走了3个村,感悟到了海盐那种小家碧玉的美,大海扬波的美,古典深沉的美。
王碎社说,这是“千万工程”结出的硕果。为了建设平原诗画山水新图景,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十二五”启动美丽海盐建设,重点治理“脏乱差”;“十三五”打造产、村、旅融合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十四五”开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编制专项规划,按照自然资源、区域特色、历史文脉、产业结构等进行布局,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设,加大串点连线力度,变盆景为风景,努力把海盐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优美乐居、优闲乐游、优质乐业、优雅乐活”的江南水乡典范。全县累计建成6条县级美丽乡村精品线,7个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镇,13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9个省市精品村。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行走在海盐清新的时光里,每一个角落都藏着精彩,风淡云轻的朝暮,暗香盈袖。海盐的风,是南北湖滤过的,甜甜的,不带一丝海腥味。
夏末最后一场雨下过,风烟俱尽,天山共色,一切都变得澄澈、明快,让人醉心于这座秋风轻抚的小城。这里没有高山大川,但有53公里美丽的海岸线,蜿蜒飘逸,像秋姑娘的裙摆。去雪水港村的路上,一路繁花相伴,稻子在不经意间黄了穗尖儿,正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一户庭院,一处风景。来到雪水港村,一幢幢白墙黑瓦的浙派民居映入眼帘,蜻蜓和蝴蝶在门前屋后的花丛里自由摆拍,偶尔有村民从窗户里探出头来,笑容把满脸皱纹堆成了涟漪,一种从未有过的宁静与幸福在这个季节里弥漫。一条清澈见底、水草荡漾的河流绕村而走,滋润着广袤丰沃的田野,构成了一幅“雪水早春,幸福港湾”的乡村图景。沧海桑田,仿若“换了人间”。
山水之间,琴瑟和鸣。17年来,雪水港村把党建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今的雪水港是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全省首批未来乡村。
一路走来,村党总支书陈余良深有感触,“那时几乎家家户户养羊养猪,房前屋后堆放着各种垃圾杂物,要改变陈规陋习,难度不小。”事实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雪水港村曾大面积开采石矿,但老祖宗留下的山并不多,吃的是“子孙饭”。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破坏了生态环境,村子里尘土飞扬,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年轻人纷纷出走,只剩下老人留守。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村党总支抓住“千万工程”这一契机,果断关停矿山,恢复和重建因采矿损毁的植被,全面实施复绿。在“八一组”开展“绿色低碳、生态宜居”试点,由党员干部带头,无偿提供自留地开展绿化提升,并包干日常养护,让小庭院、口袋公园扮靓乡村大颜值,让绿色清洁能源入村入户,全力建设低碳村落,积分打卡,探索出了“美丽指数”的长效机制。
美丽乡村的建设,撬动了“美丽经济”,带来了“蝴蝶效应”。2020年,雪水港村探索“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模式,将村庄旅游资源交由专业的乡旅公司运营,先后引进了北山北农场、嘉兴融禾农业科技公司和华维节水灌溉等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在融禾园区,我们见到了老总舒华伦,他是2020年疫情期间回乡创业的,园区农业设施先进,所有植物离地培养,大棚干净整洁,每个大棚自带恒温设备,种植的网丝瓜、小蕃茄、草莓及有机蔬菜,畅销沪杭苏。舒华伦说:“以我们农业园为基地,我来提供种子、技术、肥料,阿姨们到我这里来工作,最后借助我们的平台卖出去,也是一种共富的尝试。”这些现代农业项目给雪水港村近300名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也给上万名游客带来了放飞心情、亲近自然的体验。
在雪水港展示馆内,两组数据引人注目:200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6.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520元;2022年,雪水港村集体经济收入396.76万元,经营性收入199.0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6万元。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王碎社说,“建设美丽乡村,要精打细算,把钱用到刀刃上,切忌大拆大建,割裂历史文脉,毁坏自然肌理,做劳民伤财的事。”
按照打造精品、建设精致、管理精细的要求,制订出台《海盐县美丽乡村建设十不十宜》《海盐县升级版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占比指导意见》,确保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不跑偏,尽可能在选材用材和表现手法上,保留乡村风貌、融入乡愁文化、体现乡土味道。如秦山,因秦始皇登山遥望东海而得名,“秦始皇庙”“秦皇驰道”“秦皇古碑”等,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遗迹。全县通过挖掘保护利用,新增“一村多景”景观节点780余个。
六里村朱家门是海盐南北湖畔,一处古朴幽静的隐逸桃源。左脚踩上百年沧桑的青石板,右脚就踩出了唐代诗人(海盐人)顾况的诗句“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江南独有的小桥流水、宁静祥和、人文气息,吸引了历史学者金纲、易中天等在此隐居写作。金纲先生创作了《大宋帝国三百年》,易中天完成了24卷的《易中天中华史》。得益于“江湖居”“白地三影”“堰上水彩”等带来的流量效应,得益于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现代传播手段,这个传统村落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热门网红打卡地。
坐在朱家门“野到家咖啡馆”,烹茶浅读,轻轻翻动时光的卷轴,远离城市喧嚣,让心灵得到归属。
“风情六里堰.人文朱家门”,目前已有金纲、白地、冯鸣等11位文化名人在此扎根,成为浙江省首批“艺术乡建”示范村。朱家门文化聚落,是朱家门历史资源禀赋延续发展的呈现,也是以文化助力共富,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潮起帆正悬,一池春水漾前湾。大海边的老盐场——北团村,历经浪涛涤荡,褪去粗粝,坚韧底色越发浓厚。
20年间,北团村坚持党建引领、抢抓机遇、整合资源、深挖特色,花园洋房鳞次栉比,河湖纵横百花争艳,公共服务一应俱全……绣出了一幅美丽经济与美丽乡村攀援生长的蝶变图画。
徐徐往,波溶漾,青山绿水皆可赏。见到北团村党总支副书记张建红时,她正和设计师探讨美丽乡村升级版的规划细节。在这张蓝图上,集观光、野趣、文化等多元体验于一体的新基地正呼之欲出。“努力把游客引进来、留下来。”张建红说。张建红曾是北团村一名个体户,经营着一家小超市。2011年,北团村要选举新的村干部,张建红当即决定把店铺转让,参与竞选。“我也想为群众干点实事,并且我觉得自己确实能胜任这份工作,带领大家发展进步。”张建红说。
从上任到现在,张建红见证了北团村的蝶变。近年来,北团村发展抱团经济,以项目换来稳定的投资收益,先后参加街道3个联建项目,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006年的不足30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205万元以上。公共基础设施也全面提升,村庄绿化面积覆盖率达到60%以上,村级主干道路面硬化率达100%,到组达户全覆盖。“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有盐的地方,人不缺钙。北团村党总支书记张振华信心满满,“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疫情期间最困难的时候都坚持下来了,我们要只争朝夕,少讲空话,撸起袖子加油干!”今天的北团,农创基地、研学基地、书吧等一个个文旅项目相继落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全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不足1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近4.5万元。北团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
大气如海,淳朴似盐。在海盐,秋天的美好就在身边,抬头可见蓝天白云,低头满目花草荟萃,远眺便是星辰大海。诗人张二棍于是写下了:江南的美好,大抵也是海盐的美好。荷花被赞美过的品质,大抵也是海盐的品质。是的,海盐的美,是亮晶晶的美,是新时代乡土中国的美。(俞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