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经济分论坛上,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发布《数字经济独角兽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数字经济独角兽企业是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和关键支柱,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和风向标。目前,我国数字经济独角兽细分结构趋于成熟,各细分行业分布均衡,华东地区等区域发展较好,正在引领产业集聚。
独角兽成数字经济发展关键支柱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数字经济增加值、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均有提高,2024年规模以上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数字消费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拓展,带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5%。
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明显增强,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产大模型覆盖场景数量及应用成效全球领先。其中,独角兽企业成为关键支柱,独角兽企业是具备较高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企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与创新生态的重要风向标。独角兽企业当中,数字经济企业占主导地位,是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和关键支柱。
报告指出,数字经济独角兽引领技术突破与产业变革,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方面,数字经济独角兽凭借高估值集中优质资源,具备持续投入的研发能力,摆脱短期回报约束。尤其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将前沿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速数字经济的迭代升级。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独角兽提供成熟的数字技术解决方案,大幅降低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门槛,为传统企业提供系统性的数字化转型路径,通过构建数字化的协同网络,独角兽发挥平台整合能力,有效开拓新业态。
独角兽企业引领产业集聚发展
报告显示,2015年—2019年,我国各年新增数字经济独角兽中,互联网平台、数字内容等数字要素驱动业独角兽企业数量占比较高,互联网经济进入发展起步期。2020年—2024年,数字产品制造业独角兽数量的占比由20%提升至38%,数字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进入成熟发展期。其间,数据要素与数字技术双轮驱动,数据要素价值加快释放;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计算机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领域加快取得技术突破,先进制造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从行业分布来看,2024年,我国数字技术应用、数字化效率提升、数字要素驱动、数字产品制造及服务业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各占四分之一左右,反映出我国数字经济均衡、全面的发展格局,数字化转型覆盖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多元融合的创新生态。
从地域分布来看,全国数字经济独角兽企业较均匀地分布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和中南地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发展较好,正在引领产业集聚。其中,华东地区有40%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独角兽企业,以及38.6%的数字化效率提升企业,京津冀地区近五年新增独角兽企业更多集中于软件开发等数字技术应用业,长江经济带独角兽企业达到269家,近五年新增独角兽企业集中于计算机制造等数字产品制造业。
数字经济独角兽发展前景广阔
当前,独角兽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风向标,成为数字经济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志。报告指出,独角兽的成长轨迹可以反映数字经济的发展阶段和趋势。一方面,独角兽的融资动向和估值变化可以反映资本市场的热点;另一方面,独角兽连接多元创新主体,重构产业边界,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效融合。
2025年,“独角兽企业”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报告认为,我国数字经济独角兽发展前景广阔。一方面,我国创新基础不断夯实,支撑数字经济主体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研发投入达到7230亿美元,创新指数排名全球第11位;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算力规模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一体化算力网不断完善。另一方面,6G、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人工智能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近十年人工智能领域论文发表数量与专利授权量位列全球第一,智能机器人企业创新高度活跃;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通信等产业新增长点持续涌现。
与此同时,我国创新生态不断优化,为数字经济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空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年评估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中,我国上榜26个科技集群,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苏州、南京等四个集群进入前十。此外,我国数据工作体系已初步成型,数据资源开放和共享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创新发展政策不断完善,为数字经济发挥引擎作用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