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三九研发中心药学研究主任工程师、华润三九研发中心创新药物研究院副院长、全国劳动模范张艳斌带领团队已推动9款新药获批上市。
在深圳华润三九的实验室里,张艳斌带领团队已推动9款新药获批上市,累计销量超10亿片,惠及千万患者。从一名初出茅庐的硕士毕业生,到如今华润三九研发中心药学研究主任工程师、华润三九研发中心创新药物研究院副院长、全国劳动模范,他用16年时间诠释了深圳“创新基因”与“工匠精神”的深度融合。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成长史,更是深圳这座创新之城与追梦人之间的“双向奔赴”,折射出深圳从“速度”到“质量”的深刻变迁。
南下深圳 在创新热土启航梦想
2008年,山西小伙张艳斌站在了人生重要抉择的十字路口。那时,他刚取得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已完成博士入学考试,是继续深造,搞理论研究,还是转向实操,让研发成果真正造福患者,成了他艰难的选择。
“思来想去,我觉得自己更喜欢做应用型研发工作,于是我来到了深圳。”张艳斌说:“当时很多同学来了这里,他们说这里开放包容,适合年轻人闯荡。”
一来深圳,张艳斌便成功进入了华润三九,这一干,就是16年。他回忆起初到龙华时的场景:清湖地铁站外尘土飞扬,观澜高新园区建设刚刚起步,园区周边荒草丛生,交通也很不方便,但“空气中都是自由的味道”。也正是这片充满潜力与活力的沃土,成为了他科研梦的起点,见证了一位药研工作者的成长与蜕变。
入职华润三九研发中心后,充足的科研经费、鼓励创新的氛围、适宜的决策空间,均让张艳斌如鱼得水。而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更是为他的研究提供了广阔舞台——2022年,深圳市出台《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鼓励中医药经典名方研发,这一政策导向与他深耕的领域高度契合,为他的科研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发展契机。
如今的龙华,早已今非昔比,这个高楼林立的科技创新高地,成就了张艳斌,他作为项目经理带领团队近三年内实现5个药品获批上市,助力深圳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奋力研发 为百姓健康制好药
制药是一个需要极大耐心,靠热爱支撑的行业。一直以来,张艳斌带领研发团队以“安全等效、服用愉悦”为开发目标,兢兢业业为百姓制好药,补齐行业短板,助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几年泡在实验室里,张艳斌曾先后负责20多项新药及仿制药的研发工作,其中9款药品获批上市,已属于“高产”,但成功的多、失败的更多。对此,张艳斌毫不在意,“我有一款药做了13年,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制药就是这样,每个制药人都做好了失败的心理准备。”
张艳斌的“长子”,是2019年上市的铝碳酸镁咀嚼片。这款抗酸药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灼痛、反酸等,研发历时6年。研制期间恰逢国家化学药品审评政策从2007版更新至2016版,正是中国制药行业从仿制药向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为攻克药品“口感沙砾感”难题,他带领团队针对胃灼痛、反酸等典型临床症状,优选适宜的辅料种类、原辅料粒径控制限度及预处理方法,在口感上实现服用后的清凉感。最终,该药上市第一年销量突破2亿片,随后使外企原研药的医院市场份额从82%降至30%。“这不仅是一款药的成功,更是中国制药人用质量赢得的尊严。”张艳斌说。此后,布洛芬混悬液、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和奥美拉唑碳酸氢钠胶囊等多款药品相继获批,惠及千万患者。
“孩子吃药像打仗,4个大人都按不住。”张艳斌从育儿经历中捕捉到儿童用药的痛点后,带领团队聚焦“无水吞服制剂平台”。研发的冻干片技术使药片孔隙率达80%以上,入口即化,解决了孩童“拒药、吐药、呛药”的难题。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理念,正是深圳精神的体现。如今,他研发的儿童专用药已惠及数百万家庭,相关技术更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
双向奔赴 助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16年前,那个在人生十字路口毅然选择了深圳的张艳斌,无悔于他的选择,他以实验室为战场,用多项科研成果践行了“健康中国”的使命,也用他的埋头苦干、钻研创新,推动了深圳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常年低温的实验室里,张艳斌感受着深圳的温度。他说,深圳生活环境好、城市建设好,而且除了为企业提供各项惠企政策外,还对招才、引才格外用心,给予人才各项补贴,都让人倍感温暖。
“深圳成就了我,我也在努力回报深圳。”张艳斌说:“我带领团队研发的一款用于康复阶段的新药即将上市。”
张艳斌说的这款药,就是“益气清肺颗粒”,该药是以古代经典名方为来源研制的中药复方制剂,由张艳斌团队携手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及其团队,跨越北京、天津、深圳、广州、淮北的5地11个实验室协同攻关,用6个月时间完成研发并提交上市申请。
在研制该药过程中,张艳斌深入学习中药新药开发相关指导原则及文献资料、收集研讨已有技术经验、研究分析益气清肺颗粒开发的技术难点及关键点,制订了“多线并行、关键串行”“大胆假设先行、严谨研究验证”的“作战地图”。他带领团队每天工作18个小时,经常凌晨2点才离开车间,最终攻克技术瓶颈,在6个月内完成了新药的实验室研究及产业化研究,按期向国家药监局提交了研究资料及上市申请。2025年1月,药品如期获批,并成功入选国家2024年《“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中“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中医药国际化示范研究(中医)”项目。
除了坚持研发新药外,作为沈阳药科大学校外导师,张艳斌坚持“把课堂搬进车间”,已培养出多名青年工程师。他说,在深圳,创新不是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深耕,埋头做事的人不会被辜负。如今,他正带队攻关肿瘤辅助治疗新药,“深圳精神就是勇往直前,我们的研究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