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眼前一炉炉钢水奔涌而出,火红的钢花四处飞溅,大家直呼过瘾,在不断变化的场景中,随时有感而发的与老师交流,‘升级版’的课堂让我们印象深刻。”这是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冶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炼钢学》部分学时的学习场景。课堂上,通过仿真实训虚拟炼钢系统,让每位学生都能成功炼出一炉钢水,直观的感受每个参数带来的变化,而这样生动有趣的课堂仅是炼钢学课程思政改革下的一个缩影。
教育学生,教师先行,“我”就是要直击痛点
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肩负使命有意义的学习”是辽宁科技大学冶金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万明始终在思考的问题。
炼钢学是辽宁科技大学1948年建校时就开设的炼钢专业主干课,也是国家一流本科冶金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学校的王牌专业,七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冶金人才。一面是随着钢铁产业不断发展,对冶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这门传统工科课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一面是学生对复杂难懂、晦涩枯燥的传统课程“不买账”,只有深挖根源,直击痛点难点,求变创新,才能走出当前课程所面临的困境。
学生为啥不爱学炼钢?怕苦、怕累,课程枯燥无味。李万明把搞科研的那股子“钻”劲儿拿了出来,组建团队搞调研、研究教材做分析、深入学生中“探情报”。
教育学生,教师先行。李万明主动将炼钢学课程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他认为,“课程思政”,首先受到精神洗礼的是教师,受到行动感召的也是教师,要时刻以立德树人为己任,要时刻清楚自己“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才能坚定步伐、有的放矢,真正找到方法、突破困境,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课程设计有灵魂、课堂教学有活力,育知育德有机融合
李万明对课程思政理念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那就是既要“见课”,更要“见人”,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育人的根本在于育德,他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提高思政元素的融入量、提升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融合度。注重教育内容设计的逻辑自洽和内涵延展,“显隐”结合、以“隐”为主,目的就是要融盐于水,在潜移默化中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将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百炼成钢的钢铁精神根植到学生的价值体系,通过教学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使命担当意识,他带领团队结合学校“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育人体系,在以往教学实践和体悟基础上,进行“思政”和“思维”的双思交融,提出“双思交融、百炼铸魂”的教学模式。他带领大家挖掘时代元素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打造“六味双思”课堂,以此强化思政引领。通过鲜活的国家安全思政案例让学生入耳入心,产生共鸣,铸出学生的“冶金报国”之魂。
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课程溢出有成果,思政引领显实效
不怕问、怕不问、见闻则喜是李万明的上课特点。“我喜欢‘问题学生’,非常珍视学生灵光一闪产生的‘课堂生成性问题’。”李万明认为,敢质疑,才是真学习。课堂上,他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解决问题,启智润心。课堂外,他带领教学团队主动对接企业,构建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让教学活动从“游击战”变成了“阵地战”。他不断从企业和科研一线挖掘案例素材,教学案例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在这“一来一去”中充分发挥科研反哺教学和产教融合的作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涵养了胸怀格局。
在课程思政的影响下,学生不断成长,变得更加有责任担当。学生全员参加冶金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科创活动,竞赛获奖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不断提升。李万明常说,对学生而言,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许短暂,但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却将伴随终身。
课程思政改革让学生终身受益,一线岗位上、学术会议中、颁奖典礼上,学院培养出的学生实干、创新、有情怀,校友遍布钢铁企业,成为冶金行业的中坚力量。学生在各自岗位上将“小我”融入“大我”,“眼里有四海,心中有广厦”。近年来,学校学生在钢铁企业的就业率和本专业升学率稳步提升。(供稿:辽宁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