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数量受到关注,恶性肿瘤骨转移并发症及其带来的骨相关事件会对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近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赵晖接受新华网采访,分享了该院转移性骨肿瘤MDT团队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诊疗为链条,为患者争取最大诊疗收益的MDT专病诊疗平台建设经验。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赵晖
立足转移性骨肿瘤临床诊疗中心持续推进转移性骨肿瘤规范诊疗
转移性骨肿瘤俗称为骨转移癌,是其他组织或器官的恶性肿瘤通过血液转移到骨骼形成转移瘤,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发肿瘤482.47万,转移性骨肿瘤患者以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的骨转移尤为高发。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在国内较早就开展了转移性骨肿瘤的综合治疗,2005年成立了转移性骨肿瘤专业,2006年起借鉴国际流行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建立了一支转移性骨肿瘤诊疗团队,2023年成立了转移性骨肿瘤临床诊疗中心。
赵晖介绍,该院每周二上午设立转移性骨肿瘤MDT整合门诊,就是从临床需求出发,解决患者的实际就医困难。“在临床实践中,大量转移性骨肿瘤患者入院就诊时的临床主诉是非特征性的,原发部位常见的经典症状并不多,更多是以骨转移后的骨痛、行动困难前来就诊,导致初始就诊科室并不对口,造成诊断和治疗的延误。因此,优化诊疗流程至关重要。而且转移性骨肿瘤的治疗复杂多样,不仅需要根据原发肿瘤来指导全身治疗,还应该规范进行局部治疗,这就需要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赵晖说。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转移性骨肿瘤MDT团队,以肿瘤内科为主,联合肿瘤放疗科、放射介入科、疼痛科、骨科等多个相关科室参与。转移性骨肿瘤MDT整合门诊以目前国际最新诊疗理念开展多学科联合诊治,通过一次挂号解决患者诊断及治疗的相关问题,提供更方便的就医流程、更全面的应诊专家团队。对于恶性肿瘤以及诊断不明确的骨肿瘤骨病的患者,整合门诊都会进行MDT的综合诊断和管理,外科、内科、影像科、病理科以及核医学科等4—5位专家集体为患者的病情进行会诊。
除此之外,大部分转移性骨肿瘤MDT团队专家的专家门诊、专病门诊、特需门诊,同时也都是MDT整合门诊的“入口”,比如每周三上午赵晖的特需门诊,也同时可以为转移性骨肿瘤的患者提供MDT诊疗,这在扩大MDT院内生态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就医的便利性。
赵晖牵头主办转移性骨肿瘤治疗学习班
经过近十年建设,该院转移性骨肿瘤MDT整合门诊已经发展出特色鲜明的综合治疗模式,在规范MDT治疗的同时,兼顾到患者的个体化需求。据介绍,目前截瘫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大于80%,骨转移灶穿刺阳性率大于90%,已有患者带瘤生存超过10年。
MDT多科室紧密协作实践慢病管理 为患者争取最大诊疗获益
“与其他内脏转移不同,转移性骨肿瘤对生存期的影响相对较小,现在提倡以‘慢性病’模式来治疗。我们欣慰地看到医学进步给患者带来了长期生存,转移性骨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已经能达到5年甚至10年,同时我们更要积极帮助患者去追求生活质量,让患者在活得更长的同时还要活得更好。”
赵晖表示,慢病化管理,首先要想办法让转移性骨肿瘤变成“慢病”,其次要对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进行合理规划,进行持续性的患者教育,告知各种治疗的目的、作用机制及副作用;并且需要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共同努力。MDT团队治疗宗旨一直是“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赵晖介绍,该院转移性骨肿瘤MDT团队通过紧密协作,给予患者分层管理,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在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等全身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手术、介入、放疗等局部治疗,帮助患者达到改善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转移性骨肿瘤MDT团队在进行病例讨论
作为肿瘤学专家,赵晖负责与其他专业的专家进行沟通,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专业指导,并且负责治疗方案的制定;放射介入专家对患者进行CT 引导下骨穿刺,为诊断提供金标准,并为寻找原发病灶提供线索;疼痛科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顽固性疼痛进行介入治疗、电子镇痛泵治疗,门诊量全国排名前三。放疗科为合适的患者实施放射治疗后,疼痛缓解率达到80%以上。
随着转移性肿瘤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患者在局部治疗方面有了更多选择: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骨水泥成形术)、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放射性粒子植入、射频消融、纳米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等局部微创治疗手段在该院均可开展,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单独反复应用或组合应用。
赵晖还表示,目前临床上对肿瘤患者的骨健康管理重视程度还不够,很多患者就诊时已经发生了不可逆性损伤,包括骨折、脊髓压迫等。“不管哪种原发肿瘤,转移性骨肿瘤都应该尽早确诊,并及时开始抗骨吸收治疗。通过使用骨改良药物,延缓或者减少骨相关事件发生,比如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已经被纳入国家医保,这对患者坚持规律用药,做好骨健康管理,也是很大助益。”赵晖说。
积累临床经验深入诊疗全链条 创新研发打通诊疗“堵点”
根据多年积累的转移性骨肿瘤诊治经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转移性骨肿瘤MDT团队针对临床诊疗难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新的解决方案。针对对骨组织进行脱钙与生物信息处理这一病理诊断难点,摸索出了EDTA改良脱钙法,用于进一步提高病理诊断的精准性;创新开发出转移性骨肿瘤人工智能自动识别系统,辅助医生准确识别骨骼稳定性。
病理诊断是转移性骨肿瘤诊断的金标准,在诊断过程中,对骨组织进行脱钙与生物信息处理也是一大技术难点,过去采用的强酸脱钙会导致假阴性发生率偏高,无法准确反映基因状态。该院MDT团队从多年的诊治经验出发,根据转移性骨肿瘤穿刺小标本组织的特性,摸索EDTA脱钙液的组成成分,经过上百次试验找到了最合适的浓度和pH值,在快速脱钙和最大程度保留骨肿瘤组织中生物学特性两方面间取得平衡,可以满足临床应用要求。目前,该项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1项,临床应用超过5000人次。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转移性骨肿瘤MDT团队研发的转移性骨肿瘤人工智能识别系统上线
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一旦发生脊髓压迫、截瘫,生活质量会急速下降,甚至可能因为感染而死亡,脊柱稳定性的判断是指导治疗的关键。针对患者需要精确评估骨骼稳定性的临床需求,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转移性骨肿瘤MDT团队与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开发出脊柱转移性骨肿瘤人工智能自动识别系统。
赵晖介绍,该系统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对脊柱转移肿瘤CT图像的智能识别判读,目前已经可以从转移病灶性质、定位、塌陷程度、后外侧受累程度、力线等5个方面进行图像识别并智能诊断,多家医院对该软件系统的临床试验证明,该软件可以辅助医生准确识别骨骼稳定性,降低患者发生病理性骨折的风险,已获国家专利授权1项。
赵晖强调,早期、及时、全面诊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期待更多转移性骨肿瘤患者可以获得早诊、早治,同时可以得到规范治疗,并且在全网络监测下进行全程随访管理。也期待各级别医院各司其职,在转移性骨肿瘤患者的治疗和管理上找到各自的角色和定位。
展望未来,赵晖表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转移性骨肿瘤MDT团队将积极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持续在转移性骨肿瘤整合治疗领域中大胆探索,潜心研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一步提高转移性骨肿瘤诊疗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化、个体化的治疗。通过提升医疗服务,为广大转移性骨肿瘤患者能获得更大生存获益,并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转移性骨肿瘤诊疗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