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前后,武汉市洪山区的街头巷尾被月季的芬芳浸染。从珞狮路绵延5.5公里的绯红长龙,到杨春湖湿地如瀑垂落的粉色花墙,再到巡司河畔与万家灯火交织的紫色星河,40万株月季以燎原之势,将洪山绘成“出门即景、转角遇美”的诗意画卷。这场“视觉盛宴”背后,是洪山城管部门以匠心为笔、技术为墨,在洪山区擘画的生态蓝图上书写的“花样文章”。
Part.01
从“一季芳华”到“四季有景”
技术赋能下的花期革命
月季虽美,却难逃“昙花一现”的宿命。如何让“花中皇后”从“春日限定”变为“四季常驻”?洪山城管人用技术赋能给出了答案。在罗家港高架,园林工人手持专业工具,精准剪去残花枯枝,“五小叶处下剪”的控花修剪技术,让新栽品种“猩红伯尼卡”在盛夏再绽芳华;白沙洲大道的高架绿廊上,物候观测数据指导下的差异化养护方案,配合缓释肥与精准补水,让月季“体力充沛”迎战酷暑。
“花开花落本自然,但市民对美的期待不分季节。”洪山区公园管理中心技术负责人的这句话,道出了城市绿化从“顺应天时”到“人定胜天”的理念跃迁。通过科学调控花期、优化养分供给,洪山月季实现了从“一季盛放”到“多季有花”的跨越,更让“花期调控”成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生动注脚。
Part.02
从“点上开花”到“全域锦绣”
立体化管养织就生态经纬
月季的绚烂,只是洪山生态拼图的一角。初夏时节,关山公园的绿篱棱角分明,球形苗木线条流畅;南湖幸福湾公园的草坪保留至植株1/3高度,既抗逆抑草,又维持美学密度;通用大道的行道树经疏枝塑形,通风透光性与抗风能力双提升……“上有乔木、中有灌木、下有草坪”的立体化管养模式,让洪山的每一寸绿意都承载着科学与美学的双重考量。
洪山区以“大学之城”的智慧底蕴为依托,将绿化管养纳入城市治理“一盘棋”。从“四线一口”整治到推行“美颜计划”,从物候数据采集到病虫害智能监测,科技与人文并举,让绿化管护从“粗放式”迈向“绣花式”。“五一”期间,武汉站周边3069平方米的绿化提升、街道口商圈流动的花瀑等,正是这种治理理念的缩影——城市不再只是钢筋水泥的“混合丛林”,而是可触摸、可品味的生态艺术空间。
Part.03
从“区域联动”到“全民共治”
花香里流淌的城市温度
在杨春湖湿地公园,孩子们穿梭于近80个月季品种构成的“百科全书”,花香裹挟着知识在春风中流淌;巡司河岸的夜跑者衣袂带起花瓣,市民小梁为“错过的春日浪漫”补上打卡注脚……洪山的月季不仅装点了城市,更成为连接政府与市民的情感纽带。
洪山区深谙“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治理逻辑。通过打造“月季大道”“莫奈公园”等网红IP,激发市民的参与热情;借助社交平台的“刷屏效应”,将生态建设成果转化为全民共享的幸福感。这种“多元共建、全民共享”的模式,让绿化管养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更让“生态宜居”从愿景落地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
月季花开,见证的不仅是一座城的生态蝶变,更是一群人“以城为家”的初心坚守。从科学养护的“硬功夫”到人文关怀的“软实力”,洪山区以“长远眼光”布局生态棋局,洪山城管部门以“匠人精神”雕琢城市容颜,共同书写了“大学之城”与“生态园林城区”缔结的时代答卷。当每一株月季都承载着“治”与“理”的智慧,每一条花径都浸润着为民情怀,“诗与远方”便在这座城的人间烟火中生根发芽。(邓洲 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