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于赤壁之畔观惊涛拍岸,挥笔写下“大江东去”。当“大江东去”以全新载体呈现,又将续写湖北与东坡文化在新时代怎样的动人篇章?“五一”假期,湖北黄冈东坡外滩的明月广场化作一方流动的诗卷,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以天地为舞台、江涛为墨色,倾情献演大型原创实景音舞诗画《大江东去》。
舞台之上,一束追光倾泻而下,苏轼赤足立于赤壁矶头,在风雨中长啸:“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刹那间,东坡的“黄州风骨”跃然眼前,千年文脉怦然新生。
黄州是苏东坡人生的转折点。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是作为政治家的苏轼的命运转折点,却也是身为文学家的苏东坡的新生之地,使其以“苏东坡”之名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在黄州的4年时光里,苏东坡留下了诸多经典作品,像蕴含深刻人生哲理与洒脱心境的《赤壁赋》,气势磅礴、借古抒怀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大江东去》用音乐剧形式展现从“东坡故事”到“东坡精神”的升华,追寻苏东坡在黄州生活的生命轨迹,聚焦苏东坡的出众才华、家国情怀和旷达精神,探索他植根黎庶、踔厉奋发的心路历程,展示秀丽黄州的人与物,讲述绵泽后世、跨越千年的东坡故事。同时,剧中巧妙融入黄州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故事,全方位展现了黄州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远影响力。
“写苏轼,没有比选择黄州的4年更为贴切的了。”《大江东去》导演霍樱说,从“寂寞沙洲冷”到“大江东去浪淘尽”,这个心路历程足以展现苏东坡的蜕变。
为了更好地创作,主创团队仔细研习苏轼诗词,希望能在音乐剧里展现出他在逆境中的旷达和黄州的烟火气。霍樱进一步介绍,“在舞台处理上,我们以写实和写意结合的手法呈现剧目;在叙事上,我们遵循史实,用历史事件还原苏东坡的生活和精神;在表演上,我们要求演员塑造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呈现真实的人物关系。”
全剧共精心编排25首歌曲,每一首都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将苏东坡的文学才华、人生哲学及他与家人、朋友、百姓的深厚情谊通过音乐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并巧妙地将现代音乐内核与中国传统音乐表达相结合,引领观众沉浸于剧情当中,与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少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贬谪悲苦、晚年的旷达平静,苏轼的经历让该剧主演、音乐剧演员鞠红川深有感触。去年初夏,《大江东去》曾在黄冈排练,“闷热的天气让我迅速感受到苏轼笔下‘瘴气缭绕’的感觉,也能很快进入角色,有时候我会特别共情他,演着演着就泪流满面。”
这一夜,艺术的舟楫载着观众溯流千年。现代舞台语汇解构古典意境,让东坡的豪情与哲思在声光中重生,融合了传统与创新的视听盛宴,也让黄冈以文旅融合之笔绘就了城市文化新篇章。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事张蕾表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始终致力于以艺术创新推动传统文化“破圈”,《大江东去》“文旅户外版”作为文旅融合模式的创新之作,既是向苏东坡致敬,也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苏轼在这里完成了一次自我的和解,从高居朝堂的苏轼向着荷锄东坡的苏东坡嬗变,人生的转折,心态的变化,让他在此处留下不少文化符号。”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为进一步增强东坡文化的保护传承和转化利用,黄冈以“跟着苏轼游黄冈”为主线,打造东坡文化景区、推广东坡菜肴,不仅将东坡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之中,更将文化IP转化为流量密码,让东坡笔下的山水人文,成为可触可感的文旅体验。
去年,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等主办的“读苏轼 游神州”中华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宣传推广活动在黄冈举办,东坡遗址遗迹城市共同打造东坡超级IP,助力苏轼游踪地文旅经济繁荣发展。今年,围绕《大江东去》“文旅户外版”首演,黄冈深入打造了“看大剧、游黄州、品东坡”文旅融合品牌,开展了遗爱湖沿线宋风巡游及文化小剧演出,组织了非遗表演、沉浸式婚俗演艺、汉服秀等专题文艺活动,以沉浸式、行进式体验促进文旅消费,打造主客共享的文旅新场景。据悉,在4月30日开街首夜,东坡外滩·黄州古街就迎来近万人次游客,共赴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盛宴。
(中国文化报记者 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