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在沈家门十里渔港,一座文旅“避风港”,静静的伫立在那里。
日前,沈家门渔港文旅驿站·岛与书房在滨港路235号正式运营,开启了全新的全民“阅”享时光。
近年来,普陀坚持文旅相长,引导文化资源从“静态展示”转向“活化传承”,打造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项目新空间,让文化可触可感,让旅游更有生命力。
助力海岛文化,营造优质空间
沈家门渔港文旅驿站•岛与书房位于青龙山南入口处。整座建筑提供了可拾级而上的公共空间。行走于此,一砖一瓦、一沙一石,连海风都浸润着十里渔港的渔文化,细细勾勒出这片港口独有的精神图腾。
走进文旅驿站一楼,入口资讯墙上摆放着旅行手册供游客免费取用、阅读,入口处吧台可提供各种饮料,高大的木质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和充满普陀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
书架前的木质阶梯,大落地窗前的桌椅,窗沿的隔板,都可以成为某一趟思想旅程的起点。周围的大落地窗更像个巨大的取景框,人们可以放空脑袋站在窗边,看渔船紧紧挨着停泊在港口,随着浪涌起伏;也可以陷入柔软的沙发中,听海风混合着汽笛的声音远远传来,独享一份属于舟山的闲适。
渔港文旅驿站不仅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也为沈家门的居民提供书籍阅读及借阅的公共空间。驿站内配套了涵盖文史类、哲学类、艺术综合类等多个领域的3000余册书籍,可供市民借阅。驿站还配备了自助借阅设备,读者可以在自助设备上借还书籍,方便快捷。全部图书还与普陀区图书馆和图书馆分馆实现了通借通还,保证了图书的流通。
整座沈家门渔港文旅驿站具备旅游资讯服务、便民服务、文创产品推广等多种功能,集中展示了普陀的文化设施、旅游景点、文创企业信息,将散落分布的文旅资源串珠成链。
于此同时,这里更是一个对外表达舟山在地文化与内容的重要窗口。作为渔港文旅驿站,这里提供旅游咨询的与服务的功能,吸引到访渔港的游客在此驻足、交流,也为当下盛行的数字游民生活提供共享的办公空间。
社群活动多样,群众高度参与
日前,一场“普陀青年说”活动,在沈家门渔港文旅驿站2楼共享空间举行。这场创新有趣的青年辩论会共8名青年辩手参加,20多名青年参与投票。
本次活动是普陀团区委开展的“普陀青年说”第四期活动。在辩论会上青年们勇于发声,积极表态,展现出了普陀新生代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活动中,青年们共同探讨,并在不同身份视角下,如何恰当地选择工作态度。“其实辩论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能以更广阔的视角对于社会现象进行分析。”青年缪光和说。
如今,每周都会有不同的文化活动在在文旅驿站举行。在正式开业的当天,就有10场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活动集中在一天内向公众开放。活动时间从早到晚,覆盖人群从儿童至青年再到老人,内容涵盖包括图书漂流、青年潮流生活方式、渔港在地生活探索、非遗渔港文化、离港出海游览等,全方位的打造书房标杆与知名度。
“一个公共文化空间形成,离不开在地社群高度参与。”据文旅驿站活动策划人介绍,未来,沈家门渔港文旅驿站将打造成为集城市书房+旅行指南+在地社群+渔港观景的复合型空间。
在这里人与人之间可进行深度交流,彼此真诚交换想法。文旅驿站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样化 的共享空间,未来这里将成为可学习、办公、展览,开放的功能区,让这里的整体空间更加多元有趣。
形成文化集聚,重塑渔港品牌
随着沈家门渔港文旅驿站等一批公共文化项目的建成,普陀区正在加快对海岛公共文化空间提档升级,为普陀打造海洋文化高地,推进全域旅游增添新的注脚。
在文化对旅游的“强”内容支撑下,普陀区一个个蕴藏着浓郁海味的文旅项目层出不穷,形成“多点开花、众星拱月”的项目集群之势。未来,普陀区将活化滨港路上的沈家门渔港文旅驿站、普陀非遗馆,用十里渔港音乐会、城市书房等形式,与鲁家峙的普陀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舟山市普陀区美术馆形成遥相呼应,重聚渔港两岸公共文化氛围,重塑沈家门渔港品牌。
近年来,普陀区将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与海岛特色有机结合,植入各种人文场景,努力为市民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去年,全区总计建成125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提前一年实现文化圈在所有村(社区)的全覆盖,其中普陀大剧院、六横镇综合文化站入选首批浙江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此外,普陀区还加快布设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商圈文化空间等融入百姓生活的公共文化空间,新建普陀大剧院文化驿站、知否城市书房等多处新型空间,首次采用“民宿+书房”模式,在偏远小岛东极建设“岛与书房”,营造海岛优质公共阅读空间和精神栖息场所。
未来,随着普陀文旅的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将以“文旅融合”为船为桨,带领群众驶向文化共美的幸福彼岸。(翁青青 傅欢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