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CIAC2023)——新视听国际传播·院长论坛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多所知名985、211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书记、院长齐聚一堂,来自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用人单位以及全国各地高校的老师、学生等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旨在推动国际传播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传播创新与互鉴。
创新引领未来,合作实现共赢。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一重要任务,本次论坛充分发挥专业力量,会上的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视听国际传播交流与合作的新机遇与新思路,以及国际传播领域的前沿问题与新挑战,积极探索国际传播新路径。随着视听行业多领域的深入合作,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以及一系列主题研讨和学术交流等活动的召开,新视听领域将会萌生出更多的创新性思路,衍生出更多的可鉴性方案,焕发出更多的内生性力量,孕育出更多的标志性成果,为促进国际传播产业发展提供更深基础,凝聚更多力量,释放更大潜能,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中国经验,展示中国方案,传递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CIAC2023)——新视听国际传播·院长论坛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主办方供图
本次论坛嘉宾阵容空前强大。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二级巡视员张春彦、北京体育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田志宏为论坛进行致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教授、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亚东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教授,以及主办方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岭涛教授均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他们各自从专业视角,探讨了时下业界热点议题,分享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二级巡视员张春彦首先进行了致辞。张局长谈到,在视听产业更加专业化、国际化、创新化的新形势下,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主张为引领,从加快国际视听传播理论的创新研究、以服务国家外交需要为导向、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等方面出发推动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从而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北京体育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田志宏。主办方供图
北京体育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田志宏在致辞中则提到了对视听行业的未来发展的几点展望。一是实现技术破关,极大提高国际传播效能;二是实现思维破界,推动国际传播业走向思维相通、理念融通、网络畅通、业务联通、数据共通的全新发展生态;三是实现组织破壁,发挥科技、文体等行业组织的固有优势,构建多层次、多主体、多渠道的立体化国际媒体合作的传播体系。同时,田书记还提到了体育运动的跨文化传播和媒介化呈现,也是社交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重要场域。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周庆安院长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提升国际传播的效能”为导向,向我们分享了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的生态环境、话语体系及如何创新等内容。他提到随着国际上政治、社会和技术的不同发展趋势,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也具有多重性的特征。这样的多重性是由于文明、国家、治理和时代的叙事不同造成的,那么我国的话语体系创新也应该呼唤自主性。即面向文明、面向创新场景、面向全球南方和面向精准叙事。话语体系是国家软实力和巧实力的集中体现,打造融通的中国话语体系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基础。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亚东教授发表了题为“高水平对外开放呼唤高水平国际传播”的演讲。他提出,高水平文化传播的关键是要杜绝功利化的需求导向,要从“内外有别”走向“不分畛域”。他还针对信息“流入多、流出少”这一问题,探讨了中国客观实际与西方主观印象之间的“反差”,以及中国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的“落差”。刘教授强调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性,以及要解决好“对谁讲”“讲什么”和“怎么讲”的问题,并期待国际传播能取得更好效果和更多成果。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主办方供图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教授以“对话话语创新:视听传播动能激活与国际传播效能提升”为题发表演讲。曾教授通过分析视听传播在国际传播中可视传播的临场化、形象传播的情感度、沉浸传播的代入感的三点独特优势,列举了生动精彩的报道案例,探讨了如何激活视听传播的动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视听内容也遇到了媒体平台、文化思维和视听话语差异的困境,因此也需要对外话语策略的创新路径。通过拓维国际传播渠道,聚合视听传播新功能;打造审美体验,发扬中华文化视听之美;创新话语表达,通动中国思想视听转化;把握精准对位,提升中国声音传播效能的方式,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张洪忠院长分享了他对于智能传播时代,传播学如何打破“局外人”困境的独到见解。张教授用俄乌冲突内出现的机器人账号、GPT大模型等多个生动案例,剖析了传播学科和传播人面临的问题:面对现实问题,学科的解释力不强;学界没有和业界对话的能力;学科范式的理论和方法没有新拓展。而在国际传播的大背景下,传播学科可以从学科产业基础转换、引入新范式、吸纳新的研究方法这几个维度进行应对。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韦路院长分享了自己对于“新视听”的理解,进行了题目为“AIGC时代国际传播的新挑战与新机遇”的演讲。韦教授通过Chat GPT进行引入,介绍AIGC的发展现状,分析了AIGC对我们国际传播带来的挑战:技术垄断与偏见、信息污染与失序、技术依赖与专业失守和数字鸿沟与素养赤字。同时,也为我们分享了AIGC时代的机遇。通过主体的强化、叙事的迭代、传播的升级三个层面,AIGC对于中国的国际传播将产生数字赋能。在AIGC时代带来挑战和机遇的背景之下,未来我国国际传播生态的重构,也需要从建立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增强全球数字沟通能力、加强人工智能法律规制、提高数字内容风控能力、提升公众人工智能素养的角度入手。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就中国电竞游戏的国际传播进行演讲。他解释了电竞作为“新体育”是如何传递中国文化的,即从娱乐体验中寻找文化感召,在这个过程中传播中国文化,从而促进产品与文化的互鉴融通。中国电竞游戏的出海是产品与文化“双出海”,电竞游戏在海外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赛事在海外市场举办越来越多、俱乐部与选手知名度上升,这些都为借助“电竞游戏”传播中国价值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李教授以《原神》为例,分析了中国电竞如何风靡全球,构造互鉴融通的文化景观。不仅如此,他还深入探讨了中国电竞游戏作为一种“新体育”的特点,并讨论了其在传递中国文化方面发挥的作用。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教授发表了题为“新视听与国际传播共识性陷阱”的主题演讲。姜教授提出了“短视频是否有助于提升国际传播效果”这一问题,并从历史和共时性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姜教授提出,我们需要全面、客观、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史观,了解美欧史观,增加传播史观的新维度。秉持着问题意识,带着关于国际传播共识性陷阱的假设,姜教授对短视频与共识性陷阱此消彼长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并以小见大,由此延伸出了“以量取胜、以质取胜”的中国式国际传播策略。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支庭荣教授通过分享软实力层面的“城市形象”,以广州这座城市为例,给我们提供了如何通过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来突破价值壁垒,塑造公共关系的新思路。支教授通过分析广州的恒大企业,讲述了城市的国际传播与品牌价值塑造。在公共关系角度,也可以通过“一对一友好城市”树立城市形象,创生国际传播的机遇与方向。而在主流媒体角度,支教授则通过“可沟通城市”这一概念,探寻主流媒体对于广州城市的报道对于广州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影响。
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岭涛。主办方供图
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李岭涛院长以“体育·新视听·国际传播”为视角,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分析我国国际传播遇到的意识形态对立、文明背景不同、思维方式差异、国际话语权缺失的困境,详细探讨了如何利用体育和新视听破局。体育赛事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具有意识形态隐性化、参与人数众多、体育精神共识性强、情感共鸣强烈的特点。而新视听则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能够缩短地域距离、打破语言壁垒、消解文化差异。已经成功举办的北京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成都大运会和即将开幕的杭州亚运会,都是体育与新视听相辅相成打破意识形态壁垒、拉近文化思维距离的有力例证。
新视听与国际传播的融合发展,仅靠单一学科、行业、领域的手段、方法、理论和要素等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通过学科渗透,做到多学科融通共建才有可能全面突破,得到全新的发展。本次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在新视听国际传播院长论坛上举办了“新视听国际传播”论文征集活动的启动仪式,该活动由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组委会主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体育大学承办,目标是把征文活动和论坛办成新视听与国际传播融合发展的标志性活动和事件。本次论文征集活动将贯穿全年,面向的是国内外从事新视听与国际传播融合发展实践、研究的一线工作者,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研究成果也将通过论坛、出版等方式进行展示。相信未来,通过全面推进创新性贯彻落实、创新性转化发展,“新视听国际传播”论文征集活动将成为将不断增强视听大会和论坛的引领力、破难力、创新力的关键因素,实现其影响力的常态化、扩大化和深远化。
本次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新视听国际传播·院长论坛由5G高新视频体育融合创新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赵琳琳主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支持,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北京体育大学联合主办,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5G高新视频体育融合创新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验室、体育融合出版可视化技术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北京广研广播电视高科技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承办。
在全球传播生态加速变革的背景下,国际传播呈现出加速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新视听行业以其富有生命力和创新性的发展理念、技术优势、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展现出了能够助推中国传播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蓬勃之姿,显示出足以引领国际传播行业颠覆性变革的盎然之态。创造更多优质的、典型的、足以跨越地理界线和文化鸿沟的新视听文化产品是新视听行业的理想和追求,而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更是新视听行业光荣的职责和使命。本次论坛是一场国内各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之间沟通交流的友好集会,聚焦视听行业核心领域,围绕发展关键问题,为广大从业者、决策领导者、相关研究者搭建起学界与业界的沟通桥梁,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舞台和机会,为国际传播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开辟新思路,激发新动能,为推动国际传播事业迈上新台阶贡献积极力量。相信在一系列高水平、针对性、常态化的视听产业发展论坛及会议的助力下,新视听行业在国际传播领域将会大有所为,将有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