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我查下您的过去病历,现在帮您转诊。”近日,浙江绍兴诸暨市人民医院肾内科双向转诊专管员方泽锋,通过转诊平台下的“健康档案”模块,调阅患者的历史就医数据,并结合村卫生室提供的最新就诊信息,对暨南街道外陈村患者进行转诊。仅耗时不到5分钟。
这样的民生福祉,如今已逐渐成为浙江人的生活日常。随着浙江省连续医疗服务的提质扩面,患者就医体验也不断提升。
推进连续医疗
让资源、服务都围着人转
预约复查太麻烦?怎么找上一级医院?出院后恢复得好不好?今年6月,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印发实施《推进连续医疗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加快实现同一机构间转诊、会诊和院前、院中、院后服务连续,不同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工作协同、服务连续。
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正在为患者预约诸暨市人民医院住院床位。
在浙江,老百姓普遍关注的这些问题,都有了更快更好地解决之道。依托医共体,进了医院,就能享受跨医院、跨空间和连续医疗服务,一辆直达车,一路有人“管”,非常方便。只要患者有需要,都能优先、快捷地预约到县级医院门诊号源、住院床位等资源。
不仅如此,患者在住院期间,还能享受会诊、多学科协作诊疗等服务,出院后,也有医生进行跟踪,指导居家康复和复诊。而连续、安全、优质的延伸性医疗卫生服务,也极大地为患者及家属减轻后顾之忧。
目前,浙江省已接入门诊转诊医疗机构1140家、住院转诊医疗机构1207家,今年以来全省共完成门诊转诊74余万次、住院20余万次转诊服务。
助力民生实事
健康浙江惠民水平稳步提高
在杭州市西湖区西溪街道下马塍社区,徐大姐每天下楼跳广场舞锻炼。“前几天,去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打了流感疫苗,抵抗力强了不少,而且还免费。”
截至目前,今年浙江已有500余万名老人跟徐大姐一样,免费接种了流感疫苗,降低了冬春季受流感折磨的风险。此外,还有218万人免费进行了结直肠癌筛查,7万余名适龄女生免费接种二价HPV疫苗,新增的13342台自动体外除颤仪已遍布各公共场所。
这些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不仅仅体现在疾病的预防上,更贯穿于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早上5点开始,在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病区,24小时护理员方娟就忙个不停,给患者洗漱、翻身、喂饭。自今年8月医院骨科病区试点无陪护病房以来,她就在这里。而这样的模式在杭州、湖州、嘉兴等地也有了探索和推行。这种新型护理模式,能减轻家属负担、改善病房秩序、降低院感风险,受到不少患者及家属好评,浙江多家试点医院的试点范围正逐步扩大。
不止于此。在做深做细健康领域民生实事方面,浙江可谓是不遗余力。“浙里急救”平台优化升级,全省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缩短2分钟;启动卫生健康领域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精心谋划助企@健康行动等8项重点任务,加快从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全面升级……
今年以来,浙江省已培育健康浙江行动省级示范样板100个。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举办第四届全省健康家庭大赛,开展健康科普讲座7万余场,全民健康素养水平达41.54%,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完成慢阻肺筛查40万人、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1100余万人。
借势数字化创新
浙江“健康惠民”底气十足
除了坚强有力的政策支撑,细致扎实的落地实践,持续推动的数字化创新,也是卫生健康现代化走向纵深的支点。
在诸暨,双向转诊平台覆盖面已延伸到全市所有村卫生室和民营医院,建立了“AI健康管理师+专科医生+家庭医生”的诊后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在嘉善,县镇村一体化急救体系,建立县域非急救转运综合服务平台——“善诚护送”,扩大非急救服务供给;
在东阳,积极推行癌痛患者“三连续”同质化管理,处方审核“四个一”统筹管理,打造无惧疼痛、无忧用药的医共体服务新模式……
服务从“疾病诊疗周期”延伸到“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在各地得到了落地,实现了上转医院“看得好”、下转患者“接得住”的良性循环,大大促进了健康浙江惠民服务水平的提升。
这份底气,同样还来自数字化创新之路上的步履不停。
打开支付宝搜索数字健康人“安诊儿”,便可实现健康咨询、智能导诊、预约挂号、报告解读、用药指导、居家护理等线上服务“一站式”串联,已覆盖245家省市县级医院,累计服务超过1400万人次。
数字人“安诊儿”正在提供线上服务。
据介绍,连续医疗服务转诊服务平台已经接入1753家医疗机构,基本覆盖了省市县乡四级医疗机构,在全省范围内可以实现跨地市跨医联体的快速转诊服务。全省数据共享库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处方数据共享和医学影像云存储。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还将不断完善双向转诊机制,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深化巩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汪菁璐/文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