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中国虾峙门(普陀)国际航运产业园正式开园,标志着普陀航运服务业迈入崭新发展阶段,也为浙江省航运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虾峙门(普陀)国际航运产业园坐落于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西岙,地处各大作业锚地中心位置(非离岛),与马峙锚地相距仅4.5海里,与虾峙门锚地和条帚门锚地仅12海里之遥,距离秀山东锚地14海里,相距建设中的登步岛北锚地仅2海里。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产业园成为开展锚地综合海事服务业务的首选之地。
产业园规划科学,设施完善,海事综合服务产业大楼、物流仓库、维修车间等功能一应俱全,邮轮港码头、对台贸易合作区等岸基服务保障码头也同步配套。今后,将主要承接船舶供应、船员服务、邮轮游艇以及船舶维修(航修)等多元化产业形态。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大宗商品贸易和航运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今年9月8日印发了《浙江省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出构建航运服务集聚发展新格局,打造五大航运服务集聚区,普陀航运服务集聚区位列其中。11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明确提出“深化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建设”,并将其作为枢纽建设重要板块,进一步改革赋权。
“普陀背靠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拥有长达280公里的深水岸线和条帚门、虾峙门两条国际航道,建有万吨级以上码头18个,其中包括3个30万吨级码头,可供30万巨轮自由进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普陀综合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普陀已初步形成了船舶与临港先进装备制造、海洋渔业、海洋生物与健康、海事服务、清洁能源、海洋文旅等六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独特的地理优势,为普陀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此次,中国虾峙门(普陀)国际航运产业园的开园,也是普陀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开园仪式上,园区还与运营企业、首批入驻企业等进行了现场签约,涵盖了航运、物流、维修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将与产业园共同携手,在船舶修造、外轮供应、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航运服务业的新模式、新路径,为产业园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普陀综合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展望未来,产业园也将充分依托现有船厂、锚地、码头等资源,形成船舶备件配件销售展示中心,船舶技术服务中心、船员俱乐部等板块布局,开展海员轮换、口岸联检、船员培训等业务,打造集航运服务、物流仓储、维修保障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航运产业园,推动普陀航运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
据悉,根据《浙江省航运服务集聚区提质升级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要求,普陀正积极开展《普陀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方案》编制工作。普陀航运服务业集聚区规划面积为13.15平方公里,由六横北部、虾峙西白莲岛、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岛南部片区(普陀区域)和朱家尖西岙共四个区域组成。
在空间布局上,普陀将按照“一总部三基站一中心”的空间布局全面谋划产业发展。“一总部”即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岛南部片区(普陀区域)。“三基站”则分别位于六横、虾峙全球修造船基地、中国虾峙门(普陀)国际航运产业园和小干岛危险品仓储物流基地。“一中心”为数字船舶技术服务中心,运用“5G+”技术实现基站、海事服务船舶、码头运营联动调度。
产业布局上,普陀将重点发展船舶修造、船舶供应、船舶运输三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绿色航运、智能航运等新兴业态,持续做强锚地综合海事服务,建成“1小时海事服务圈”,奋力将普陀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高端船舶修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际一流的综合海事服务核心枢纽、全省标杆的船舶运输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计划到2027年,吸引超过500家海事服务企业入驻集聚区,营收规模将突破500亿元,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航运服务业的重要一极。(陈逸麟 丁相如/文 陈雨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