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博物馆参观 本报记者 刘海红 摄
今年2月,陕西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启用,全球首个建在机场里的博物馆开门迎客。在这一西北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考古遗迹与珍贵文物交相辉映,为旅客们带来别样体验。
时间回到2020年12月机场扩建时,考古人员在工地上发现了大量历史遗迹。据统计,有6848处遗迹,包括4093座古墓和2万多件文物。这给建设项目出了一道难题:新航站楼建还是不建,文物怎么保?
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在航站楼里面建博物馆”的想法诞生了,这既是让历史遗迹与现代建设共融的大胆创新,也是让旅客在候机时感受千年文脉的有益探索。
作为周秦汉唐文明的核心区,陕西地下遗存丰富,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相对突出。多年来,陕西在基建项目中,勘探先于动土、保护先于建设,通过科技与创新手段,实现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在传统土地开发建设中,企业拿地后需自行组织考古勘探,常因工期紧张、成本高昂导致未及时勘探,使文物惨遭破坏。对此,2019年,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通知,在全省推广空港新城“文勘前置”工作模式,对已储备土地全面开展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并将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费用计入项目区域土地成本。
“文勘前置”工作模式是陕西自贸试验区空港新城功能区为切实解决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等制约项目开工建设的实际问题,由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陕西省文物局等管理部门推进的创新实践。具体而言,空港新城以技术赋能,引入卫星遥感和GIS系统,对重点区域动态监控,防止未批先建;跨部门协同,与自然资源、住建部门共享“考古勘探意见书”数据,无“文勘”结论不得核发规划许可证;引入补偿机制,对因文物保护调整用途的地块,探索容积率转移或税收优惠,平衡开发商利益。
在西安,多年来,地铁建设一直被迫降速。每次新开工地铁线路,都会伴随大量的考古发掘工作,施工计划也因此多次被修改,以适应这些新发现。2017年,西安地铁3号线施工时发现了西汉时期的大型贵族墓葬群,里面有十几座高级别贵族墓。不久前刚投运的西安地铁环线8号线穿越隋唐墓葬密集区,仅长鸣路站点周边1.5平方公里范围内,探明的古墓数量就达1356座。施工团队创新采用“探方网格法”,将施工区域划分为20米×20米的考古单元,每个单元完成文物清理后方可推进隧道掘进。在4号线延伸段规划阶段,文物部门提前3年介入线路勘探,运用遥感技术和探地雷达完成全域地下文物分布扫描。这种将文物保护从被动抢救转为主动预防的创新机制,使后期施工中的考古停工时间缩减了68%。
汉长安城遗址以“考古+规划”联动,将9平方公里核心区划为“非建设区”,周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保护—展示—利用”闭环;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以考古成果为基础,复原部分建筑基址,结合现代景观设计,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实践证明,“考古前置”不仅为企业开工赢得了时间,也降低了制度成本,还有助于出土文物的保护。
“各市县文物行政部门要提前介入、加强指导,结合考古资料和文物普查登记信息,在建设项目选址前提出意见,合理避让不可移动文物……”2024年7月,陕西省文物局制定实施《加强文物保护要素保障推进全省高质量项目建设若干措施》,再度落实“先考古、后出让”政策机制,使项目建设单位办理考古、文物保护手续更为高效、便利,有力促进全省建设项目顺利进行。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是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协调发展的关键性指引,可以有效防止在大规模建设过程中珍贵的历史遗迹被忽视或遭受破坏。”大唐西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王彬表示。在西安,从兵马俑到大雁塔,从古城墙到碑林博物馆,历史遗迹是千年古都的文化底气,是吸引游客的核心资源。保护文物不仅是责任,更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
(本报记者 秦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