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区冰冻圈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 关注前沿科技助力极地探索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办的“极区冰冻圈微波遥感研讨会”在四川稻城举办。此次活动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专项”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极区冰冻圈环境探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极地航道开发及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技支撑。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吸引来自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
会上重点讨论了如何用更先进的微波技术“透视”极地冰层。科研团队提出,通过主动发射微波信号并结合被动接收自然微波的方式,能够穿透厚达3至4公里的极地冰层,清晰探测冰层结构,精度可达百米级水平、垂直方向误差不超过5米,甚至能精准识别冰层下的岩石和水系分布。而被动微波技术则用于更精确地测量积雪厚度(误差不超过15厘米)和地下土壤湿度(误差低于0.04立方米每立方米),帮助科学家更全面地掌握极地环境变化。这些技术突破将为极地航道安全规划、冰盖稳定性评估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会议设置专题报告与集中研讨环节,涵盖冰川动态监控、冰基底物质分类、海冰融池主被动协同观测、南极冰盖底部水热环境模拟等前沿议题。科研团队展示了三维成像穿冰雪达原理样机及高分辨率多波段综合孔径探测仪的最新研发成果,并宣布将于2026年启动机载校飞试验。与会专家指出,极地探测需深度融合遥感、地球物理、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技术,会议为跨领域协作与工程化应用提供了交流机会与平台。
研讨会期间,专家学者围绕极地遥感技术瓶颈展开讨论,并通过线上平台同步展示了高分辨率探测装备的阶段性成果。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办,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承办。作为“天地人”全时空文化新地标,稻城以雪山冰川的壮美、冻土生态的厚重与人类科技探索的智慧相呼应,为此次研讨会增添了自然与创新交融的独特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