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清明小长假,各地掀起文旅热潮。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清明节假期3天,全国国内出游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出游总花费575.49亿元,同比增长6.7%。
这印证了文旅产业正在强势复苏。在行业回暖的进程中,作为细分领域的文旅地产,在旅游热度的全面传导之中,也正呈现全新的趋势和机遇。优质文旅地产项目的前沿探索,将引领行业迈入新周期。
政策赋能+需求迭代:文旅产业崛起催生结构性机遇
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同比增长14.8%。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5.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十四五”规划将文旅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升级,更是《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扩大文体旅游消费”“保障休息休假权益”等政策的具体落地。
政策红利的释放直接激活了市场需求,推动了文旅产业的快速崛起。以北戴河为例,全国最受欢迎的海滨度假地之一,与海南三亚、云南大理齐名,每年超过9000万游客到访,带来超1200亿元旅游收入。最新报告显示,北戴河连续五年入选“最适合家庭游玩的海滨景区”,超过六成的北京、天津游客选择来这里度假。
今年清明小长假,北戴河迎来春季首个旅游高峰。各景区游客接待量与收入均实现显著增长,文旅融合项目成为最大亮点,为游客打造了一场集文化、休闲、运动于一体的滨海度假盛宴。作为区域文旅标杆,阿那亚黄金海岸社区表现抢眼,累计接待游客6.46万人次,同比增长26.39%;园区收入达3741.61万元,同比大幅增长60.99%。周边更是出现“旺季房源提前三个月告罄”“民宿咨询量翻三倍”的火爆场景。
在消费升级与政策红利的共振下,中国文旅产业已从“景区打卡”迈入“资产增值与生活美学并重”的新阶段,而兼具稀缺资源与运营能力的优质文旅地产项目,正在重新定义行业价值标尺。
从流量到留量:文旅地产价值重构逻辑凸显
文旅产业的崛起,正在重塑地产开发逻辑,并催生出“主题社区+”的创新模式。
数据显示,优质文旅地产项目溢价率普遍达30%~50%,租金回报率超过普通住宅2-3倍。
例如,莫干山裸心谷通过“民宿集群+产权别墅”模式,别墅单价突破10万元/㎡,年租金回报率达8%;北戴河阿那亚则通过孤独图书馆、沙丘美术馆等文化地标,构建起“精神乌托邦”的品牌认知。
而同样位于北戴河的东亚海宸府项目,坐拥顶级文旅IP辐射,依托河海双景资源与5分钟覆盖阿那亚、黄金海岸及具备完善运营体系的产权式住宅等优势,获得了大批旅居爱好者青睐,成为北戴河旅居投资新标杆。此类资源具有天然排他性,也规避了景区过度商业化弊端,成为资产保值的关键支撑。
可以看到,不论是北戴河阿那亚、东亚海宸府,还是莫干山裸心谷,这类房价和回报率可观、市场认可度高的文旅地产大多属于ip类,或紧邻网红社区,或地理位置优越,或兼具强大的资产运营能力。
这些案例也揭示出优质文旅地产的核心特质——“可观的回报率+更高的确定性+稀缺资源+文化IP+运营赋能”。这类项目不仅在回报率上较传统地产项目更加有保障,且不再局限于提供住宿空间,而是通过生态价值、社群运营和生活方式营造,突破了“卖房即终点”的传统模式,进而将“短暂停留”转化为“长期价值”。
业内人士分析,当前文旅地产已进入“精耕时代”。随着金融端持续加大对文旅项目的金融支持,以及政策端的精准加码,具备稀缺自然资源、完善生活配套、文化IP赋能的项目,将持续获得价值重估。
从人山人海的景区到精心营造的旅居社区,中国文旅产业正在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当文旅消费从“看风景”升级为“品生活”,当地产开发从“建房子”转向“造生态”,这场静水深流的产业变革,正在书写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