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浙江省“双创”示范基地,倡导“跨界融合”,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牵引,打造“同心汇”育人实践基地,探索“三同三汇”育人新模式,提升协同育人水平。
“同心汇”意指“三同三汇”,“三同”即信念上同心向党、方向上同向发力、目标上同行育人;“三汇”即汇聚共识,汇聚人才,汇聚力量。“同心汇”汇聚1名省人大代表、2名市人大代表、1名市党代表、2名区人大代表、2名政协委员、41名博士、59名党外人士及若干优秀校友,请他们在思想引领、资政建言、文化传承、专业指导、技能培训、学术研究等方面开展育人工作,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同心向党:汇聚共识 共筑精神家园
学校以空间载体汇聚共识,打造“同心汇”育人实践基地,建成旗帜鲜明的政治之家、参政议政工作之家、凝心聚力人才之家。
以“功能融合”为核心,让育人阵地更具温度。“同心汇”育人实践基地作为省高校示范性党群服务中心的一部分,以举办“同心沙龙”“同心联谊会”等活动,为党员干部与党外人士联谊交友营造良好氛围。
以“项目融合”为重点,让育人方式更加多元。“同心汇”育人实践基地联合宁波市智能制造专委会和学校博士联谊会,成立“博士服务团”深入企业开展针对性需求服务,并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实际需求,增强实践能力。“博士服务团”成员进车间、看生产、问发展,进一步明确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发展方向,校企双方在技术研发、产品升级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同向发力:汇聚人才 共造育人特色
学校以双创基地、知联会、博联会和优秀校友“多维联动”实现资源整合,以“同心汇”育人实践基地为载体,打造集“思想引领、竞赛辅导、就业指导、创业服务、文化浸润”于一体的育人新阵地。
以“联建融合”为动力,让育人途径更加有效。学校与海曙区知联会共同打造“知新工富学院”,这是“同心汇”育人实践基地引进的第一个校地共建项目。2024年,联合海曙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创新打造“知新工富”青年创业班、“创新创业工作坊”,汇聚新阶层人士创业导师力量,为学生提供点对点、面对面、走进来、带出去的创业创新指导和扶持。“知新工富”青年创业班项目被评为2024年度海曙区优秀同心共富项目。
以“思政课堂”为纽带,让育人效能更加彰显。学校统战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同心汇”育人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学。通过引入各民主党派的声音和视角,使思政课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更加贴近社会现实,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依托“同心汇”育人实践基地“非遗文化节”“新型政党制度密码讲坛”等平台,激发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制度自信。《打造“同心汇”育人实践基地 推动高校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获2024年度全市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
同行育人:汇聚力量 共促学生成长
学校凝聚统战人士力量和资源,采用“资政导师+文化导师+技能导师+名师导师+国防导师+校友导师”的“六师协同”机制,构建起覆盖技能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服务的全方位育人网络。
以“六师协同”为机制,让育人融入统战元素。九三学社社员,“同心汇”育人工作室名师胡平出版育人随笔4部,并在“同心汇”育人实践基地开设“胡妈妈开讲啦”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民进会员、非遗专家庄丹华依托“同心汇”育人实践基地举办多场大学生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宁海平调艺术传承、非遗研究传播方面做出积极贡献。知联会秘书长樊洁致力于学生美育教育,带领其合唱艺术工作室,参与排演民族歌剧《呦呦鹿鸣》,获第十五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以“校友回家”为平台,让育人薪火相传。“同心汇”育人实践基地着力打造校友资源与社会实践双向建设、立体互通的育人“立交桥”。依托校友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就业服务基地,并联合优秀校友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实习。一批像李供财、丁高峰、张源等优秀校友在具备一定社会资源和能力后通过捐赠基础设施、设立奖助学金、赞助学生活动等方式回馈母校。校友的感恩之举在潜移默化中将责任、爱校、荣校等理念传递给在校学生。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三同三汇”育人模式,突破传统育人界限,构建起“处处是教育,成长在互动”的新型育人生态。在全面打造“高水平有特色”高职强校的新征程上,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将持续深化“同心汇”育人实践基地的内涵建设,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专业技术才能的时代新人探索更多实践经验。(任一波 倪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