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种现代设计艺术,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广泛的传播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不仅能够使传统文化以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公众,还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其国际影响力。视觉传达设计工作者可以参考和提取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多元设计手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直接应用传统视觉元素
视觉传达设计工作者可将典型的传统视觉元素直接移植到作品中,如传统图案、传统纹样、传统色彩拼搭等,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持传统美学特色,并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一是传统图案的直接运用。龙凤、祥云、莲花等传统图案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能增强设计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内涵。将这些图案运用于传统节日海报、产品包装、服装设计等领域,可以传达出古典与现代结合的独特美感。如祥云图案常常被用来象征好运和幸福,设计师在产品包装设计中可以巧妙融入祥云元素,通过流畅的线条和优雅的形态,营造出一种高雅、和谐的主题氛围,使产品在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二是传统色彩的借鉴。中国红、青花蓝等传统色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设计师在现代设计中合理运用这些传统色彩,可有效传达出传统文化的韵味,增强设计的文化认同感。例如,在室内墙纸设计中,设计师可有机融入传统色彩,比如,可选用青花蓝的图案和纹理,搭配白色或木色的纹样,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使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雅致与和谐。
三是传统书法字体的应用。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品牌标识、广告设计等领域,应用书法字体可以有效传达出传统文化的美感和品牌的独特定位。例如,在广告设计中,书法字体的应用可有效吸引人们的注意,提升广告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品位。
创新融合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
为了使传统文化元素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功能需求,视觉传达设计工作者可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融合和现代转化,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风格和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现代感和时代感的设计作品。
设计师可采取抽象化和简化设计手法,将传统纹样、传统图案中复杂的细节和象征意义提取出来,通过提炼传统元素核心特征的方式,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简洁、明快的审美趋势。例如,设计师可将传统的动植物图案简化为几何形态,或将复杂的纹样转化为简约的线条,使其既保留传统元素的神韵,又符合现代设计的审美要求。同时,设计师还可积极尝试使用新的材质和工艺来表现传统文化元素。例如,某时尚品牌在其产品设计中使用3D打印技术,将传统的云纹图案进行立体浮雕化处理,让产品包装显示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既美观又具有传统韵味。
此外,设计师还可采取跨界融合设计方案,通过将中华传统元素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或设计领域融合,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例如,在维努斯奔驰汽车高端定制款项目中,设计师将代表性的陶瓷、丝绸织锦、宋代绘画等进行提炼、解变与重构,运用于奔驰汽车的内饰设计之中,通过跨界创新赋予传统元素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以设计传达文化故事、进行文化教育
视觉传达设计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具有文化传播和教育的功能。视觉传达设计工作者可在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通过视觉叙事的方式,增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达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
设计师可在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中有机融入文化故事内容。在选择故事时,设计师应优先考虑能够体现文化精髓和价值观的内容,如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还能传达积极的教育意义。设计师可对选取的故事进行深入分析,提炼出其中的核心元素,包括主要人物、关键情节及其象征意义等。例如,在设计关于“牛郎织女”的视觉作品时,设计师可提炼出牛郎、织女、喜鹊等人物和动物元素,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和忠贞不渝的情感线索。这些核心元素不仅有助于观众快速理解故事背景,还能增强设计的文化感染力。在保持文化故事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设计师还可进行创意设计,使视觉元素既具有文化特色,又具有艺术感和吸引力。例如,设计师可在传统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结合现代审美和艺术表现手法,创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视觉元素。
此外,在博物馆、文化展览等特定文化场景,设计师可结合文化场景设计互动性、教育性强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例如,某博物馆在其展览中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性视觉艺术展品,通过触摸屏幕、虚拟现实等,使参观者可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互动设计不仅增强了展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还使参观者在体验中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
结语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种文化传递工具,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展望未来,视觉传达设计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视觉传达设计的优势,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造出更多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视觉作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王振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实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