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底,生成式AI话题热度持续走高。作为最早应用传统AI技术的领域之一,生成式AI将为银行业各领域和场景下的应用带来怎样的改变?
为推动银行业借力生成式AI技术加速数智化转型、构建差异化竞争力,近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银行业生成式AI应用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从生成式AI技术特点、新价值释放场景与快速落地、规模化应用能力准备、快速推动全面应用四大方面为切入要点,深入解析了银行业在推动生成式AI应用过程中关注的核心问题。
在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何大勇看来,该技术已不只停留于概念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应用可拓展到银行业全价值链,为银行业带来巨大变革。因此,银行急需提速布局生成式AI的应用落地,争夺变革浪潮下的竞争先机。
变革前景可期:降本增效与释放生产力
生成式AI将为银行业带来的核心改变是,机器可替代人工做大量专业化、数字化工具操作工作,完成从0至1的信息加工。
较于传统AI技术,回答问题时往往对上下文理解欠缺,导致答案相关性较低,表达机械化,以及只能按照预设任务输出答案(如分类、数值预测)等,生成式AI应用具备更强大的对话能力与创造能力。其能够理解更长的上下文,进行拟人化思考和回答,与人类进行更自然的对话沟通。此外,生成式AI能够自动生成自洽的图形、文字创作甚至代码,具备优秀的内容创作能力。
“这有赖于算法与工程算力两方面的科学技术突破。”BCG合伙人孙蔚表示,生成式AI基于Attention Layer的transformer技术,可达成更好的全局特征提取。同时,基于超大算力、大量语料输出训练出的大模型可实现较强的通用型能力。
以上生成式AI具备的能力,在银行业或可实现替代人、赋能人的价值创造。比如,借助机器的强大理解能力,捕捉相关要素并加以沉淀,为交易撮合类业务带来想象空间;又或者客户经理在做贷款决策判断时,可借力机器提炼所需的全部基础素材,甚至提供基础的分析框架与指标。
BCG曾为一家拥有约两万名员工的区域性国际银行做测算,通过梳理该银行前中后台应用生成式AI的相关场景发现:如得以规模化运用,该银行一年内可实现降本收益约1.5亿美元。
孙蔚称,当前生成式AI应用在银行业还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未来一年内很多银行将处于试水破冰期,或将有很多首个场景的“圈地跑马”出现。
应用落地可行:清晰路径与体系性规划
依据《报告》,在对生成式AI的探索中,银行需具备长线思维,开展体系化的顶层规划,并与相关业务和科技部门协同共进,推动规模化应用的分步落地。概括而言,可分三个阶段由点及面、敏捷推进:第一阶段为少量场景的概念验证和局部落地,即选择重点应用场景,快速完成概念验证、构建MVP最小可行产品;第二阶段为开展全场景盘点和体系规划,即基于局部应用的效果和经验,形成规模化实施的顶层规划;第三阶段则为规模化应用落地和体系能力的固化。
而当前在多重因素作用下,银行体系内规模化应用生成式AI面临巨大挑战。
“目前市场通用的生成式AI模型具备普适、跨行业通用、模糊语言的特性,这难以满足银行业对金融专业能力、精准性方面的高要求。”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谭彦表示,如何让生成式AI模型“说专业的话”“说真话”,成为银行业规模化应用生成式AI的关键挑战。
通过与客户的大量沟通与分析研判,BCG总结出在推进该技术落地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探索初期,优选生成式AI应用场景,平衡收益和风险,与传统AI充分结合;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巧用方法,利用嵌入、提示词设计、微调三大抓手,让AI生成的答案更专业、实事求是;在生成式技术能力体系建设上,夯实技术基础,合理部署、多维选型、全栈升级。
谈及国内银行生成式AI的应用模型选择,BCG数据科学副总裁廖明表示,当前国内银行有两类选择,一类是国内技术公司开发的商业模型;此外,有部分银行在考虑开源模型。出于对模型可持续性迭代的考量,他建议银行建立“基础模型+专业模型”的模型库思维。
“鉴于银行业对数据安全的严格要求,即要求数据不出域,这意味着模型的精调和应用都需要进行安全的本地部署。所以,私有化部署可能是唯一解决方案。”BCG合伙人兼副总裁、BCG中国区首席数据科学家窦德景表示。
夯实体系搭建:责任框架与人才梯队培育
是不是解决了模型与技术架构问题,就可以规模化应用生成式AI ?
《报告》指出,在重塑体系规模化应用过程中,遵循10/20/70原则,即10%是模型,20%是整体IT能力升级,70%是业务与组织的转型。
何大勇表示,当人们突破认知门槛并找到合适场景,生成式AI应用将得到快速普及,这是银行业既兴奋又忧虑的原因:预料中的降本增效与怕错过窗口期而掉队。谈及门槛,他认为短期内银行间的分水岭是对业务的理解、文化的创新与机制的敏捷性等数字化范畴。中期考验的是私有数据的丰富程度。而长期来看,人才梯队建设更为关键。
随着大量运用AI ,银行需围绕质量管理、风险监控、责任认定等,构建匹配的管理机制。同时,还需构建负责任AI体系,在精调和应用开发时,尽力确保公平性、可靠性、透明度或可解释性、隐私安全、可问责等目标。
“《报告》提到生成式AI大模型在数据安全部署‘数据不出行’方面已具备符合监管规定的解决方案。对训练大模型以及大模型质量控制等相关工作的高要求,意味着银行需增加相应的质量控制人员岗位。”BCG资深董事经理冯志宇如是说。
BCG认为,生成式AI的重大价值在于支持自然语言的交互与编程,这意味着相关银行工作人员摆脱了大量书写软件开发代码的要求,但需要产品经理具备较强的问题定义与拆解能力,以及相应的评估与判断能力。这背后将是生成式AI 应用对银行业组织及人才结构的冲击,需要其重塑人才培训体系与逻辑,进行高屋建瓴的长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