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锦州热电分公司,有3000多根锅炉“四管”,总长度超过2万米,于克强用他敏捷有力的双手触摸过每一毫米。在长达33年的职业生涯中,于克强始终奋战在锅炉专业领域,生动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的工匠精神。
初入火电 开启锅炉检修征程
1992年,20岁的于克强步入火电企业,开启了与锅炉设备相伴的职业生涯。当时,他面对的是6台20万千瓦机组锅炉的检修维护任务,每年超200天的检修时长。这对于年轻的于克强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凭借坚韧的毅力,于克强创下了一年完成46次锅炉“四管”泄漏抢修的记录。在密集的实战锤炼中,于克强勤学苦练,从跟班学习到独立带班,从理论认知到实践精通,从专注内部维护到参与外部支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十年间,他先后赴多家火电企业开展锅炉本体设备安装检修工作,为他日后成为锅炉检修领域的专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挑起重担 敢与“四管”较劲
2010年,大唐锦州热电分公司刚刚投产,于克强担任锅炉班班长。每到检修季,他便带领班组成员与“四管”展开较量。为了进入高达68米的锅炉内部,他们必须蜷缩身躯,穿过仅容一人的圆形人孔门。炉膛内部一片漆黑,只有头灯和强光手电是唯一的光源。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于克强总是第一个钻进这个温度超40℃的密闭空间,在粉尘弥漫的作业面上,带领团队完成长达两三个小时的高强度的抢修任务。于克强这样描述他们的工作状态:“每次从炉膛出来,工作服都能拧出水,个个都成了小泥人”。
寻求改变 开创“智防精检”
全国火电机组60%的非计划性停机,都是因“四管”爆管引起的。一旦突发爆管,机组将非计划停机,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于克强带领班组成员反复商讨,创新性地提出了“四管守护·智防精检”工作法。该工作法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人员培训与奖惩制度,给“四管”装上了“健康监测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设备管理模式,实现了从“被动检修”到“主动预防”的转变。在于克强的带领下,防磨防爆小组累计发现并跟踪处理锅炉“四管”缺陷超过2万处,创造了1号炉“四管”连续14年无泄漏的记录。
薪火相传 打造高效团队
三十三年间,于克强始终奋战在锅炉一线。面对防磨防爆小组高频次的人员流动,他创新性地构建了融合缺陷影像、数据分析、消缺检修的“大数据思维导图”,并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检修经验系统整理,编纂成《防磨防爆检查手册》,从此这本书便成了防磨防爆小组的“传家宝”。2024年,大唐锦州热电分公司锅炉班荣获了“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33年来,于克强用“择一事、精一技、传一业”的执着,镌刻下奋斗的印记。他常说:“设备不会说话,但咱得懂它的心思。”如今,他正朝着“四管20年零泄漏”的新目标迈进,续写辽宁振兴的工匠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