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江苏省针灸学会肌肉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学术交流大会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汉中门校区召开。本次会议以“肌肉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创新融合”为主题,汇聚了国内肌肉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及临床工作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共同探讨肌肉学的前沿进展与临床应用,为促进学科发展提供了高水平交流平台。
学术盛宴:多维聚焦肌肉学创新与实践
会议分为两个专场,由肌肉学专委会秘书长施娟娟和副主任委员穆艳云分别主持。19日下午的学术报告中,南京中医药大学陆瑾教授系统阐述了浮针疗法在肌肉学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应用;周立伟教授(线上)分享了肌骨超声技术的精准介入价值;刘文涛教授揭示了清道夫受体L作为肌肉因子修复靶点的机制突破。此外,李昌友、王正、穆艳云等专家分别从青少年骨关节疾病、骨科整合医学、肌肉量化检测等角度展开研讨,孙健教授和张建斌教授则从中西医结合视角,探讨了肌肉-内脏关联及中医整体观对现代肌肉学的启示。
20日上午的议程中,王晓芹主任通过典型案例剖析了心肌功能下降的肌肉学干预策略;郭振宇老师(线上)深入解析了肌肉解剖学的现代进展;高友玲、李亚尊等专家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痛、鼻炎等疾病的肌肉学诊疗提出新见解。张国林主任和马坤龙主任分别从麻醉学、肩袖损伤治疗角度拓展了跨学科应用思路。会议尾声,专委会主任委员符仲华博士以《肌肉学的十大关系(南京版)》为题,系统梳理了学科核心理论框架,为大会画上圆满句号。
展望:推动肌肉学高质量发展
本次大会通过多学科交叉对话,展现了肌肉学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及临床转化中的蓬勃活力。未来,江苏省针灸学会肌肉学专委会将继续深化以下方向:
1. 理论体系完善:进一步整合中西医肌肉学理论,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学科范式;
2. 技术标准化:推动肌骨超声、浮针等技术的规范化应用与循证研究;
3. 跨学科协作:加强与康复医学、运动科学等领域的合作,拓展疑难病症的诊疗路径;
4. 基层推广:通过培训与科普,提升肌肉学技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率。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江苏省肌肉学发展迈入新阶段。专委会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引领学科创新,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 (江苏省针灸学会肌肉学专业委员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