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规范化诊疗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关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近日举办了实体肿瘤骨转移MDT全院模式研讨会。据悉,该院通过多学科诊疗(MDT)机制,整合院内资源、创新诊疗流程,构建了一套规范精准的恶性肿瘤骨转移诊疗体系,帮助患者实现生存期与生活质量的双重提升。
据介绍,恶性肿瘤骨转移是指原发于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骨骼系统,形成新的病灶,在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肿瘤患者中较为常见。骨转移不仅会导致疼痛,还可能引发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骨相关事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之前骨转移常常被视为肿瘤终末期的标志,患者往往会认为祖自己“没救了”,随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这一观念正在逐渐被打破。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病医院院长王海波介绍,该院的乳腺癌手术数量从十年前的一年500多例增加到现在的一年3000多例,保乳手术率从不到10%,提高到现在的30%-50%,重建率也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期延长,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随着生存期延长,出现骨转移的患者数量也随之增加。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病医院院长王海波
“通过多学科精准诊断和综合治疗,我们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3年生存率可以达到50%左右,部分患者可以生存5年以上。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缓解,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骨相关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有患者已经成功带瘤生存20多年,生活质量与正常人没有差别。”
王海波介绍,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综合治疗,该院注重原发病灶治疗、外科手术介入以及骨改良药物的应用,具体措施包括:通过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手段,控制原发病灶,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出现病理性骨折或严重影响功能的患者,通过手术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王海波介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病医院建立了中心化运作、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服务平台,该院把乳腺癌诊疗的相关学科,如影像科、肿瘤外科、整形美容科、肿瘤内科以及康复科等深度融合,同时高效协同相关学科,比如病理科、放疗科、核医学科等,从而形成了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诊疗为链条,提供一站式服务和医生多学科协作、共同融合的诊疗服务模式。
“MDT模式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就诊便捷性,还显著提升了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的有效性。通过多学科协作,我们能够为患者提供从早期诊断到全程管理的一站式服务。在这过程中,我们也很好地实践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管理。”
王海波指出,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是提高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该院在乳腺癌等骨转移高发肿瘤的随访中,推荐患者定期进行骨扫描、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合PET-CT等技术,结合病理学检查,确保早期发现骨转移,并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一旦确诊骨转移,患者就应该开始使用骨改良药物来延缓和减少骨相关事件发生,并且要长期规律地使用。近年来骨改良药物在给药方式、副作用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改进,创新药原研地舒单抗的骨转移相关适应症也已经纳入国家医保,患者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药物可及性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