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整体提升后试运行】2022年7月5日,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在经过整体提升后正式开始试运行。
据了解,此次整体提升建设,在全面提升改造医史馆、中药馆、岭南液浸标本展示区的基础上,新建成了岭南医学馆、岭南中药馆、针灸馆、养生馆,一次逛馆,便可全方位领略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岭南医学的独特地域特色。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长蓝韶清介绍,整体提升改造以后,整个博物馆中医药全面兼顾,同时将中医药的通史与岭南地域结合,分区布局更全面清晰,更加有利于普通观众参观体验。以位于博物馆中庭区的岭南液浸标本展示区为例,尽管中庭的结构看起来没有变化,但对相关标本的选择、摆放、制作等方面都做了升级。
成立于2006年的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以收藏中医药文物、珍稀中药标本,突出岭南中医药文化为馆藏特色。馆藏中医药文物、文献、中药标本2万余件(套),5931件藏品纳入国家文物局数据库。在广东省委省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下,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先后开展了三期建设,现建有医史馆、中药馆、针灸养生馆、岭南医学馆、岭南中药馆、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史馆6个主题展馆,“中药水晶宫”岭南中草药液浸标本展区1个,科普互动体验区2个;室外则有“药王山”中草药种植园区、岭南名医壁、中医药文化广场等游览观光区。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不仅仅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博物馆,更是广东的中医药博物馆,是广东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龙头单位和重要阵地。”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有关负责人指出,广东中医药博物馆要更加明确“省”级定位,面向全省、服务全省;同时,要进一步跳出“校园”办馆,组织各种专题性的中医药文化考察、研究等活动,不断丰富和壮大;此外,还要进一步面向“社会”展示成果。
场馆内景(图源:健康医学智库)
【中国数字文创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2022年 6月30日, 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主办的“中国数字文创高质量发展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北京隆重举办。本次论坛以“践行文化数字化 助力文化新发展”为主题,旨在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自律、协调作用,在文化创意领域推动文化数字化战略。
本次论坛特别邀请到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版权协会、中国长城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国长城学会、中数集团、全国工商联旅游专委会、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美术馆等国内权威文博文旅行业机构的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就数字文创产业升级、IP创新发展、数字版权保护、数字藏品行业自律发展、科技跨界赋能、自觉抵制行业乱象等多个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享。倡议发起方涵盖文旅产业专业机构和协会、文化央企、IP机构以及各大互联网科技公司,各方在数字藏品行业自律发展、自觉抵制行业乱象等方面达成共识。
论坛期间,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联合各方发起的《数字藏品行业自律发展倡议》正式发布。倡议共十四条,包含平台应依法具备相应资质、确保区块链技术安全可控、坚持实名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建设、坚决抵制防范金融化和恶意投机炒作、倡导理性消费等内容。
国内的数字藏品正在被各行各业广泛关注,运用数字化手段以及创新的表现形态,赋予了中华优秀文化更多的展现形式。用数字科技赋能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既有机遇,同时也有挑战与风险,如何让数字藏品行业更加规范,目前来说仍是各方讨论的重点话题。
论坛现场合影(图源: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2022夏文化论坛在河南禹州举办】近期,“2022夏文化论坛——多学科视野下的夏文化探索”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河南省禹州市隆重举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论坛开幕式上以视频形式致辞,中国考古学会、河南省文物局等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关强表示,夏文化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关键环节。河南是夏文化研究的主战场,二里头、瓦店、新砦、王城岗等遗址的考古发现、研究,增强了夏文化的可信度。关强强调,要深入开展基础理论探索钻研,聚焦考古学与文献史学的关联研究,考古遗存与社会组织形态、族属族群的对应,考古学文化与国家文明理论的建构等推动学术新突破的关键问题;要深入开展多学科合作,从田野现场信息提取到实验室检测分析再到后期综合研究、数据库建设、资料与信息交流共享,仍需要加强多学科深度融合;要科学阐释宣传,考古工作者要从专业角度做好阐释与宣传,严谨准确地解读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识。
来自全国各地的26位专家学者围绕史籍上的夏、夏文化的考古学探讨、夏文化的多学科研究、夏文化的物质遗存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不少专家学者采用多学科融合方式和多种科技手段,涉及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环境考古学等科技考古方式,对夏代都邑布局、祭祀与宴享、人群的身高和饮食、夷夏商关系等进行了多角度深入探讨。一些学者介绍了夏文化的起源与周边文化的关系、夏文化遗址的发掘收获、夏文化遗址中出土重点文物的对比分析、夏文化研究的回顾和思考等,进一步丰富了夏文化研究的内容。
【湖北省黄梅县博物馆新馆试开馆】2022年7月1日,湖北省黄梅县博物馆新馆试开馆运行,黄梅县全域旅游又添一处新景点和打卡地。
黄梅县博物馆是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国有博物馆。新馆建筑层高22米,共三层,建筑面积7465平方米;馆藏文物1万余件(套),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印证黄梅历史文化发展的各类实物,其中新石器时代的“焦墩卵石摆塑龙”见证了华夏文明之肇兴,元代“褐彩牡丹塔式盖瓶”是国之瑰宝,也是镇馆之宝。
据了解,黄梅县博物馆新馆试开馆首日,就有一千余名市民群众前来参观,其中不乏老人、年轻人,还有部分小学生也前来观展。很多小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第一次近距离地了解黄梅历史文化,感受文物魅力。
观众参观黄梅县博物馆(图源:黄梅县人民政府)
【美国内华达州一家人被发现居住在儿童博物馆并持有武器】近日在美国内华达州,一对夫妇被发现擅自居住在其工作的北内华达儿童博物馆(Children's Museum of Northern Nevada),他们与两个孩子同住,还持有武器。现年41岁的丈夫在该馆担任清洁工,现已被捕,被指控忽视儿童并令其陷入险境,且非法持有一枚消音器和一把短管步枪。有关当局在一个仓库发现了他的武器,警方列出的武器有一把“AK-47”自动步枪、3把手枪、一把单膛室手枪,以及弹药、刀具和一把电击枪,而这些武器都可能被儿童接触。此外发现的还有大麻烟枪和卷烟。警方发现这家人就住在博物馆禁止观众入内的区域,而孩子们无人照看。清洁工的妻子则是该馆管理人员,目前尚不清楚她是否面临任何指控。他们被发现住在博物馆后即被解雇,博物馆也随即闭馆。该馆理事会对此事表示震惊,并表达了歉意,表示会寻求最妥善的方式来重新开放,确保观众安全。馆方表示会在雇佣一名新管理人员后重开。
【中国】北京现代艺术学校艺文画廊:近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办,由北京现代艺术学校与北京九朵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与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给予大力支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许正龙教授担任艺术总监的“田园物语——当代风物雕塑作品邀请展”继续在北京现代艺术学校艺文画廊对外展出。
本次展览共展出包括傅中望、许正龙、董书兵、张伟、沈烈毅、黄胜、张国军、陈辉、戴耘、杨光、冯崇利、赵覃、马文甲、娄金、孟祥轲、钱亮、金善珍、柴鑫萌、刘烽在内的19位雕塑作者的当代雕塑作品40余件。展览以“风物雕塑,诗意田园”为主题,以家园文脉为根基,通过寄情自然、托物言志、和合造物等板块,探索当代风物雕塑的多元性。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在读博士、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柴鑫萌表示,赋有诗意的田园风物作品呈现出“风物雕塑,诗意田园”的总体特征与文化意象,田园风物为中国当代雕塑文化呈现出一种新面貌,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此次展览将一直展至2022年7月31日。
展览海报(图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杭州空山美术馆:近日,由杭州空山美术馆主办的刘唯一个展“柔软序章”继续在杭州市上城区凤凰山脚路7号1138园4号楼101一层(空山美术馆一层)对外展出。
此次展览从女性视角出发,将观众的视角设置为男性,在这看与被看之间,截取了女性一些暧昧的肢体语言,在营造氛围的同时,选择性的局部绘画消减了具体的指向性。
刘唯一以柔软细腻的女性视角观察着女性的身体、情感、精神与生活,在这种不带任何情欲的凝视下,构建了一个纯真的世界,在这片净土之上,女性的自我诉求是赤裸的,不容忽视的,目光所及皆是周围所发生的情景。她用作品诉说着那些自我与本真、男性与女性、人与物之间的张力与关系。
在关注女性本身的同时,她也在画面中毫不掩饰的表达着人的欲望,起初是食欲,其次是情欲,再次是消费欲,人出于某些原因总是怯于表露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那是一种自我掩饰。但在某个时刻我们总是会经不住一份蛋糕的诱惑,也会渴望一段美好的感情,亦或是屈服于一次无法抗拒的商品打折……直面欲望,与自我对话,或许能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此次展览将一直持续至2022年7月31日。
展览海报(图源:空山美术馆)
【中国】北京景山公园观德殿:2022年6月28日,由北京市景山公园管理处、北京皇家园林书画院主办,北京茂庭艺术馆承办的“紫禁之巅·翰彩文华——刘怀山画展”在北京景山公园观德殿隆重举行。
刘怀山先生是当代画坛中既典守传统,又创建新格的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名家;早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先后任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创作室主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特约硕士生导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书画交流分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此次景山观德殿作品展是刘怀山先生“翰采文华”系列展览的第四回,汇集了先生近年来创作的山水、花鸟40余幅精品力作,特别是近年所作泼彩山水作品,在写意笔墨基底之上,以石色泼洒,妙韵天成,肌理自现,墨色华彩窥传统之精奥,而频出新意。
此次展览将一直持续至2022年7月24日。
展览现场(图源:艺术中国)
【中国】长沙市拱形画廊:近日,由拱形画廊(ARCH GALLERY)主办的艺术家史怡然个展“情绪地理学”(Emo-geography)与艺术家汉娜·贝纳西(Hannah Benassi)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实验项目“Somewhere, Somewhere”继续在长沙市天心区1123文创园1楼对外展出。
展览“情绪地理学”展出了史怡然最新创作的26件木板丙烯、影像及若干手稿与拼贴作品等,聚焦于艺术家在各地旅行中记录的地域景观,并以驾驶场景为支点,串联起了艺术家在移动中的即刻感受和对当时当地的若即若离的体验。
史怡然擅长以写实手法描绘“超感”和异样的魅境;致力于对色彩自身语义的探索,以近乎超色域的数值释放颜色自身的语法,让光和色彩成为不断涌现的实在。与此同时,画面的细节溶于整体,用朴素的方式将绘画还以绘画。
她借用版画中层层叠色的手法,让笔触变成单纯的区间,从而更明确地彰显时间的维度;也节制地使用拼贴,让来自工业及印刷文化的痕迹、来自不同图像系统的碎片介入绘画,略带制作感的刻痕与书写性的笔触碰撞出超现实主义的诗意。
展览“Somewhere, Somewhere”则将艺术家的工作室部分场景还原,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她创作中所使用的主要媒介。
汉娜·贝纳西的绘画是逐渐远去的旅途,这些旅途凝聚在她作品画面的抽象切片中,通过重叠相互映射,编制了一种随机的结构美学。
艺术家的灵感来源于旅行中观察到的自然与人造物的交流——随时间流逝造成的墙体表面的形态变化。经过数十年甚至长达百年的时间,这些人造物被风、雨水和日晒交替磨损,表皮变得脆弱而翻起或脱落,便被构造出了具有节奏感的层次。“艺术必须是自然的,才能感动人。”汉娜以自然主义的精神,捕捉着关于自然和建筑细节的结构,并根据对其的映像,将她的旅途回忆重现于柔软的材料之上。
汉娜的作品拥有度假般的清澈感,不会飘动,也不会沉下去。尽管丙烯是汉娜最主要的绘画材料,打印好的拼贴、陶土、油彩棒、布料和米纸也塑造着作品的整体美学——介于通透感与厚重感之间的微妙平衡。
在汉娜的绘画中,自然与人造景观所塑造的历史痕迹被她的笔刷巧妙地保留下来。基于对材料直觉性的层叠构建,她的作品通过色彩的微妙转向、刮蹭的表面和杂布拼缝物的抽象组合将独属于某一个位置的情感存档。
此次双个展将共同持续至2022年7月20日。
展览海报(图源:ARCH GALLERY拱形画廊)
【中国】北京中华世纪坛:2022年7月23日至10月30日,由意大利现当代美术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天禹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意大利China Museum International有限公司、国文圣轩(北京)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北京圣轩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瑞美展览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歌华文化中心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百年无极——西方现当代艺术大师作品展”将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隆重开展。
本次展览将云集毕加索、凡·高、马蒂斯、莫迪利亚尼、康定斯基等46位改写欧洲艺术史的西方艺术大师的62幅艺术珍品真迹;将讲述百年欧洲艺术的发展与流变。
十九到二十世纪的欧洲艺术风云变幻,从古典艺术到现当代前卫艺术、从具象艺术到抽象艺术演变中,涌现出诸多艺术巨匠。艺术的发展历程从来不是线性的,总是彼此交织、充满往复地前进。而无论是高贵典雅的古典主义,还是注重真实的现实主义,强调光影的印象派也好,真率粗犷的野兽派也罢,艺术始终是一个不断突破自我、突破边界、寻求无限的过程。
此外,本次展览的全部展品均来自于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GNAM)的珍贵馆藏。GNAM成立于1883年,坐落于历史名城罗马,它拥有全意大利十九世纪至今最完整的本国和外国艺术藏品,亦是意大利众多博物馆中唯一一家完全致力于现当代艺术收藏与展览的国家级博物馆。
展览海报(图源:中华世纪坛)
【瑞士|日内瓦艺术与历史博物馆】瑞士日内瓦艺术与历史博物馆(Musée d’art et d’histoire)自6月3日至10月2日举办展览“时间长河”(LA COURSE DU TEMPS)。从刹那至到百亿年,该馆纸本艺术屋举办此次展览,呈现与人生阶段和每日时辰有关的图像志。自古典时代以来,学者、医生、哲学家就把人生分为三个、四个乃至七个阶段。这个主题也大受艺术家青睐,马丁·德·沃斯(Marten de Vos)和受莎士比亚启发的亨利·摩尔(Henry Moore)的作品就表明了这一点。也有很多艺术作品体现白天与黑夜,例如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为装点梵蒂冈的宫殿而创作的系列水粉画。这些水粉画与费迪南·霍德勒(Ferdinand Hodler)和阿尔丰斯·穆夏(Alfons Mucha)的寓意画形成对比。最后,通过夏尔·勒布伦(Charles Le Brun)、亨德里克·霍尔奇尼斯(Hendrick Goltizus)、约瑟夫·韦尔内(Joseph Vernet)和威廉·贺加斯(William Hogarth)的作品,展览呈现17和18世纪对一天中四个主要时刻(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的表现。
“时间长河”(LA COURSE DU TEMPS)展览海报© Ville de Genève
【“艺术与科技共塑想象世界”讲座正式开讲】2022年6月6日晚,由清华大学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清华大学设计未来课题组承办的“艺术与科技共塑想象世界”沙龙讲座在线上举行,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费俊,学术主持人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长聘副教授付志勇。
本次讲座指出,当我们讨论艺术与科技,需要运用跨学科的语境来理解这个新兴学科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也需要应用跨学科的逻辑来架构艺术与科技实践和教育模式。
在人类认知边界不断突破的今天,由物理媒介、生物媒介、数字媒介和意识媒介融合生成的新媒介将成为进入未来世界的接口(interface),也是艺术、科学、工程以及设计学科将共同面对的新领域。深度纠缠并高频联动的跨学科创新模式无疑是建构未来世界的必由之路。
该讲座还谈到,未来的艺术实践应该更加关注以跨学科的方式来参与对想象世界的塑造,而不仅仅是对物理世界的再现。仅将目光聚焦于讨论科技在艺术上的应用是狭隘的,而通过艺术来赋能科技发展才是更具建设性的思考和实践。通过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来推动跨学科创新是这个新学科的建设目标;通过艺术想象力、哲学思辨力和科技实施力的有机作品形成复合创新力是这个新学科的培养目标。
【“遇见博物馆——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讲座正式开讲】2022年6月18日晚,由江南大学商学院主办,江南大学MBA教育中心承办的“遇见博物馆——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讲座在线上举行,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王安霞。
本次讲座谈到,当前我国有五千余座各种类型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是历史传统和文化科技的集中荟萃之地,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每一个博物馆都有其独特性和浓郁的地域性,也是一个城市和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展示窗口。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是当今博物馆面临的巨大挑战和诱惑,也是激发消费欲望的绝佳途径。与传统工业品的开发设计不同,博物馆文创产品应该把博物馆整体精神文化内涵作为主要设计灵感来源,兼具审美性与实用性,文化性和商业性,同时强化了人们心目中博物馆的品牌形象。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需要借助设计赋予馆藏品新的生命,让藏品中蕴含的文化因子“活”起来,以独特的设计拉近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近年来,一批既具文化内涵又有时尚创意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以博物馆文创产品为主题的各类展览会、学术交流会也办得如火如荼。让观众在参观完博物馆后,还能通过衍生品消费,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正成为越来越多博物馆的共识。
此次讲座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近年来创作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展示,希望让更多的设计师和年轻人关注并能积极参与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中来,了解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使博物馆文创产品既能符合当今受众的需求,贴近生活,又能起到引领消费的作用,让博物馆真正地活起来,把更多美好带回家。
主讲人:王安霞(图源:江南大学MBA教育中心)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讲座开讲】2022年6月17日下午,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主办,同济大学哲学系、同济哲学社承办的“同济哲学经典导读”系列线上讲座第七讲“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在线上开讲。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导,上海浦江学者杨光。
《艺术作品的本源》这个文本自1935年问世以来,已经成为了20世纪艺术哲学的经典作品,然而其作品性要放在文本产生的谱系学和后来的效果史的上下文中来考量。
本次导读以海德格尔思想内在的发展脉络和三十年代的思想转向为问题背景,对新近出版的《本源》的不同德语版本(全集80.2)进行比较,并结合夏皮罗和其他艺术史家的批判式阅读,讨论艺术史和艺术哲学在研究方法和问题意识上的根本区别,进而重新审视海氏的艺术真理观及其对作品存在(Werksein)的理解。
讲座海报(图源:同济哲学)
【新书发布:《清代楚辞学文献考释》】近期,由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陈欣撰写的《清代楚辞学文献考释》一书已由中华书局正式对外出版。
此书以清代楚辞学文献为研究对象,而清代楚辞学文献又极为丰富,其流传下来的总量几乎超越此前历代楚辞学文献的总和,可谓汗牛充栋,真正得到整理与研究的是极少数。因此清代楚辞学文献亟待学界的梳理与研究。《清代楚辞学文献考释》全面系统地考论清代楚辞学文献和学者资料,在地域文化和阐释学的视野下,运用文献学与文艺学结合、历时演变与共时差异并行考察的方法,再现清代楚辞学的发展轨迹、特征和成就,以弥补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研究视角的缺失;有助于更清晰地、立体地把握清代楚辞学的研究理路、内在联系和整体风貌,进而借助新的学术时空观,为当下楚辞学研究提供新的观念、视角和方法。
《清代楚辞学文献考释》(图源:汉语史与文献学微刊)
【新书出版:《永恒的面孔——古埃及的黄金木乃伊》】近日,由深圳市南山博物馆编著,文物出版社出版,雅昌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印制的《永恒的面孔——古埃及的黄金木乃伊》一书已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
《永恒的面孔——古埃及的黄金木乃伊》一书收录了三篇策展人坎贝尔·普赖斯博士撰写的介绍文章,生动地描述了这批重要文物的发现情况,有助于对此展览的理解。该书后半图录部分收录了全部展品的高清图片和介绍文字,其中重要的展品还附有多角度细节图。
《永恒的面孔——古埃及的黄金木乃伊》(图源:艺术史与考古)
【新书出版:《新编宋瓷笔记》】近日,由刘涛撰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新编宋瓷笔记》一书已正式对外面世。
全书围绕宋瓷谈鉴赏、论学术、记人事,并收入八百余幅宋金时代瓷器图片,包罗了公私收藏的精华;通过雅洁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为中国国宝的器物之美,理解中国民间丰富的创造力和蕴含在器物中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相较《宋瓷笔记》,本书新增《宋金过渡期瓷器》《书房中的宋瓷》《青白瓷香篆盘小记》《宋元时期的瓷香炉》等十四篇新文章及三百余幅器物图片;新增文字更致力于对北方金代瓷器的追寻,这些追寻将使人们认识瓷器艺术的视野更为开阔和完整。
《新编宋瓷笔记》(图源:考古书店)
白玉凌霄花饰件
白玉凌霄花饰件,玉质温润洁白,采用镂雕、浮雕等技法雕琢而成。正面由四朵花瓣盛开、花茎缠绕的凌霄花构成。凌霄花花瓣肥厚、豪放,大片留白既表现出花朵的饱满丰腴,更突显出玉料的洁白无瑕;花茎细长圆润,几条弯曲流畅的阴线贯穿其上,使坚硬玉料质感变得柔韧而有弹性,充满了元代玉器拙朴而不失生动、简约而不失精致的时代特征。其玉质之佳,玉料之大,在元代玉器中罕见。是北京地区迄今出土的唯一件凌霄花形嵌饰。
总策划:孙巍、李万万、陈立群
项目管理:高振华、刘诗婷、马琳
新闻编辑:倪悦洋、胡甜甜、杨凌、毛文宇
创意总监:蒋杰、包佩佩、谭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