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鹤峰县聚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通过建强队伍、减负赋能、多元协同,在提升治理效能上持续发力,初步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精细化治理新格局。
建强服务队伍 织密治理网络
“这里随意堆放废品存在安全隐患,您还是尽早将这些废品处理掉,我们也会尽快为您寻找合适的堆放场所。”近日,中坝路社区党委书记田芳碧一行与梅苑小区居民于大爷进行沟通。
图为垃圾清理专班清理垃圾
于大爷平时生活节俭,喜欢捡拾各类纸箱、塑料瓶、木板等废旧物品并堆积,甚至占用了小区两三个停车位,引发小区居民不满,多次向小区物业、社区居委会反映,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中坝路社区党委在了解这一情况后,与容美镇负责人、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多次上门,就该问题反复进行协商。最终,于大爷同意配合将所捡拾物品进行清理,并承诺以后不在公共区域乱堆乱放。清理行动由容美镇政府牵头,社区、小区党支部、志愿者多方参与,共出动10余人,大家携手同心,分工协作,耗时2天,清理废品杂物5吨,恢复公共区域整洁3处,有效消除了小区安全隐患,进一步改善了人居环境。
“像田芳碧这样活跃在鹤峰县基层治理一线的社区工作者还有很多。”鹤峰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黄道明说,为强化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鹤峰在增强人员配备、突出素质提升、强化履职管理以及完善激励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打造一支结构更优、能力更强、作风更硬、实效更好、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鹤峰县健全“选育管用”全链条工作机制,规范配备、招聘、管理社区工作者,完善配备社区“两委”成员,4个城市社区全部纳入“四岗十八级”职业体系,全县共有城市社区工作者60人、乡镇社区工作者39人。
减负赋能并重 重构权责体系
“牌子清了,负担减了,对我们的检查考核也少了,许多要求社区出具的证明事项都取消了。”杨柳湾社区党委书记许国俊说,以前社区工作人员承担过多行政事务,占用了服务群众、治理社区的时间和精力,有些证明事项,社区没有能力核实,群众不理解反而产生矛盾。
减负、赋能,鹤峰双向发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十三不准”负面清单,深入开展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专项行动。全县164个村(社区)外部均按照“一横四竖一标识”规范挂牌,累计清理各类工作群组93个、各类牌匾2061块,调整优化村级组织履职事项45条、协办事项31条、负面事项12条,精简文件70%、会议50%。
通过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出台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社区工作者的职责、待遇和职业发展路径;建立健全了社区工作者绩效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职务晋升挂钩,实现了优绩优酬、能上能下,有效调动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此外,鹤峰县还积极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为社区提供专业化服务,通过引入社会组织,不仅解决了社区治理中的一些难题,还提升了社区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图为燕子坪社区与白鹤井社区结对共建活动
多元主体协同 激活治理活力
“社区向群众单向提供服务是不够的,还要调动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主动参与社区事务中,实现双向互动、同频共振。”白鹤井社区党委书记陈卫表示,社区老年人口多,60岁以上常住人口近两千人,占常住人口的20%以上。为满足社区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白鹤井社区以老年人友好型社区建设为抓手,组建白鹤井社区“银发志愿服务队”,不断激发老年群体的内生动力,通过自我管理、相互帮助和积极贡献,老年群体能够体验到真正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图为白鹤井社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
“我们是自发加入‘银发志愿服务队’的,现在退休了,也希望能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我们小区建设得更好。”社区居民戴阿姨说。
戴阿姨和王阿姨是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常客”,加入“银发志愿服务队”后,老年人们自排值班表,与社区共同制定了日常注意事项,社区仅需定期巡查即可。管理模式的变化不仅满足了更多老年人的需求,还减轻了社区负担。
图为“社区合伙人”签约仪式
“为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提升为民服务水平,我们还积极探索‘社区合伙人’模式,这是基层治理的又一次创新实践,旨在进一步推进党建引领社区基层治理工作,筑牢社区治理共同体,充分发挥社会中多元主体在为民服务中的积极作用。”鹤峰县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黄洪介绍说,目前,鹤峰县纪委、鹤峰县教育局、团县委、鹤峰县妇联等12家“机关合伙人”,M2美发沙龙、东盛贝斯特教育等13家“公益合伙人”,天德物业、炎博物业等7家“自治合伙人”参加了签约,成为“社区合伙人”。
同时,鹤峰县还将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治理。目前,鹤峰全县99名外卖骑手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加入志愿服务队、兼职社区“网格员”、担任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他们正以热情和行动,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添砖加瓦。(伍洋、冉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