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17日电(王毅楠)从去年秋冬到今年春季,支原体、流感、百日咳等病原体先后出现了几轮交替流行的现象。尤其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等高危人群来说,这些呼吸道传染病造成的健康风险更为严重。
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东方国际感染病学术周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合作论坛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接受了新华网专访,围绕近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形势与大众应对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研判和解答。
新华网:面对呼吸道传染病风险,大众该如何应对?
张文宏:大众在每年流行季都可能有这个风险,我在这里强调两类人群,一类是老年脆弱人群,另一类是儿童青少年。我们鼓励这两类人群积极接种相关的疫苗,比如目前小孩子百日咳的疫苗接种率其实还是比较好的,而老年人流感的接种率还是非常低。像流感这样的一些可预防的传染性疾病,我们还是极力地鼓励一老一少,也包括我们这些从事医疗卫生的专业人员积极接种。
流感疫苗的作用是全球比较公认的,欧美国家流感疫苗接种率都可以达到 50% 左右,但是我们这边其实还是比较偏低的,基本上只有3%左右,这就意味着每次流感流行的时候,就会有相当一部分高危人群受很大影响,尤其老年人感染了以后,疾病往往可能会比较严重,所以接种疫苗还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在流行季的日常自我防护同样不可忽视,高危脆弱人群如果对自己不放心的话,在人群密集的场所采取适当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还是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频率。而对于我们医院来讲,最关键的就要增加精准诊疗、快速诊疗的能力,既便宜又快速地检出是哪类病原体,并给予一个精准的治疗,缓解老百姓患病的痛苦。
新华网:普通感冒和流感的危害有何不同?大众存在哪些误区?
张文宏:普通感冒的症状整体上就是属于人们常说的“扛一扛就能过去”的疾病,常见的病原体有现在比较多的像鼻病毒,或者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对免疫功能比较好的人而言,基本上都能够应付得了。
而流感则是完全不同的一大类疾病,它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历史上的流感大流行曾造成大量死亡。尽管经过多年的变异和人类免疫力的提升,流感病毒现已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毒力水平,但它仍然具有相对较高的危险性。高危人群感染,可能导致肺炎甚至出现生命危险,自己“扛一扛”的“成本”往往可能会很高。有时候扛不过去它就会变成肺炎,有些高危脆弱的老年人感染以后甚至可能出现生命危险,所以这个就是流感和普通感冒病毒之间的很大的一个区别了。
目前,医院已经具备了很强的流感精准诊断能力,治疗方面针对性的药物也非常到位。因此,只要能够第一时间进行精准诊断并给予药物治疗,重症率就会迅速下降。高危人群最好在流感发病48小时以内,最晚也不要超过72小时内进行诊断和治疗。
新华网:您如何研判冬春季以来多种呼吸道传染病交替流行的现象?
张文宏:基于政府相关机构的疾控监测,还有这次“东方国际感染病学术周”里面我们团队对于来自临床医院的一些数据监测,都能够看到从去年秋冬到今年春季多种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一个波动,基本上这些呼吸道疾病都出现了比往年要高很多倍的现象。
压力比较大的几波像支原体肺炎和流感,会直接对于门诊的或急诊住院造成压力。而像最近的一波流行的儿童“百日咳”,虽然报的例数增加很多,但对临床压力的影响相对较小。当然,其中的机制是极为复杂的。
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应对的关键还是在于治疗方面要精准施策,根据不同时间节点和疾病特点,为病人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缓解他们的痛苦。
新华网: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该如何科学应对医疗挤兑压力?
张文宏:其实这个问题还是非常关键的。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在应对季节性流行病时可能会面临压力,导致患者候诊时间过长,患者难以接受。因此,我们一直倡导能不能将部分就医需求释放到基层卫生机构,以缓解临床压力。
事实上,基层卫生机构在应对传染性疾病方面具备相应的能力,可以承担一定的诊疗任务。但是目前的分级诊疗体系,基层医疗体系的能力尚未完全建成,导致一些老百姓会存在对基层医院缺乏信任的现象,更倾向于前往较远的大医院就诊。我建议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的培训,提升他们在传染病应对和精准诊疗方面的能力,并完善分级诊疗体系,通过合理分级和规划,更好地利用医疗资源,提高诊疗效率。
而对于大众而言,可以通过上述的一些有效的预防手段,如疫苗接种和个人防护等,也可以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从而减少医院救治的工作量,这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