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7日电(记者袁思陶、伊媛)近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教授受邀做客新华网文化频道《文化产业观察・专家谈》栏目,与新华网文化频道、书画频道主编袁思陶博士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在对话中,向勇详细介绍了2025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的筹备情况,并畅谈了他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未来展望。
向勇做客新华网文化频道《文化产业观察・专家谈》栏目
论坛见证: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
据向勇介绍,北京大学举办的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已步入第22个年头。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新年论坛既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重要的推动者。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明确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自此拉开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大幕。从2003年起,中央以文化体制改革为举措,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创办于这一年的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则全面而详细地记录了这二十多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向勇回顾道,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见证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并记录下了这些发展特征:
2003年至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方式推进。中央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等相关生产要素的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高速增长。至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全面总结了这段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经验,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
2012年至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进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阶段。在这个阶段,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备受重视,迈进文化创意融合发的新时代,强调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农业、文化与制造业、文化与人居环境建设等深度融合。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23年以来:中国文化产业步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聚焦文化强国建设的新阶段。
“这二十多年来,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从未缺席、从未间断,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已然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智库平台。新年论坛汇聚了来自文化产业政产学研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心智。”向勇总结道。
2025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海报
论坛组织: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打造成为公共智库平台的新机制
向勇表示,在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举行二十多届来,深切感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厚爱和参与者的热情。许多专家从论坛首届举办至今一直积极参与。很多专家都特别希望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能够继续发挥中国文化产业界的学术共同体作用,成为聚合文化建设各个领域专家学者、共同谋划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平台。因此,期待通过论坛组织机制创新,能够整合更多的机构参与论坛的组织筹办,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将新年论坛办得更加出色,更加具有国内外的影响力。
“为此,从今年起,我们计划发起成立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理事会。”向勇指出,“理事会由个人理事或单位理事组成。理事要认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理念、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的角色担当,积极发挥个人在思想洞见、咨询建议、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能力,从各个角度创造条件,助力新年论坛越办越好。”
向勇进一步提出,新年论坛将在理事会领导下,北京大学委派理事会主席,理事会推选轮值主席,负责下一年度论坛的组织筹备。每年年初的新年论坛召开前夕,理事会将召开会议,听取上一年度轮值主席报告新年论坛的组织情况,这些工作除了把一年一度的新年论坛办好,还要以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名义组织学术沙龙、智库研讨、青年学者工作坊、文化企业调研和海外交流考察等活动。理事会选举轮值主席,确定下一年度新年论坛的承办单位,由轮值主席及其所在单位组建新年论坛组委会,在新年论坛理事会的指导下开展全年工作。轮值主席任期一年。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组织创新,为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建立长效机制,使其能够更加合理、高效、持续地举办下去。毕竟,只有具备良好的制度创新和组织架构,才能确保新年论坛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们推动成立新年论坛理事会的初衷。”向勇说。
向勇做客新华网文化频道《文化产业观察・专家谈》栏目
论坛聚焦:新高峰愿景下的中华文化与强国建设
向勇介绍,2025年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的主题为“新高峰:中华文化与强国建设”。这个主题所关注的文化强国建设,是这几年文化建设的锚点,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此次论坛以‘新高峰・中华文化与强国建设’为主题,将从多个维度进行回应。例如,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文化强国建设,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如何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大语言模型如何助力中华美学基因。”
向勇表示,本届新年论坛的活动规模、参与嘉宾数量,都堪称历届之最。截至目前,整个新年论坛包括一场主论坛、七场主题论坛、六场青年学者研讨会,一场年度的智库对话。此外,论坛还邀请了内蒙古、云南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会场现场进行非遗展示和表演。为了更好地发挥新年论坛扶持和推动年轻学者、展示学术成果的作用,本届论坛特别设立了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将在新年论坛闭幕式上对获奖者进行表彰。
“此次论坛得到了鲁迅美术学院、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天津传媒学院和内蒙古艺术学院等高校的鼎力相助,也一直得到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和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的大力支持。本次论坛值得期待。”向勇介绍说,“据统计,目前已邀请到近200位专家学者,将在论坛的各个环节分享真知灼见,分享自己的独到见解。此外,本届论坛还将发布一系列兄弟单位推出的学术成果和项目成果,也会继续发布中国文化产业的常态研究成果,还会发布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近年来推进中华美学基因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向勇也向广大新华网的网友发出邀请:“我们随后会推出网上报名链接,欢迎大家报名参加线下活动,近距离倾听专家的分享。届时,我们也会通过多个直播平台进行现场直播,欢迎大家关注!”
论坛热点:新质生产力在文化建设领域的新场景
“本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的首要话题是聚焦2024全年的‘主角’AIGC,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创意、艺术创作若干问题。”向勇认为,这个话题需要从哲学、伦理学、法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角度进行学术探讨和深度分析,要从企业和市场角度关注内容创意、平台搭建、商业模式、人机协同的管理机制等议题。当然,还涉及政府对AIGC文创作品的管理,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大数据关联,信息公开透明与隐私保护等各方面的问题。
向勇表示,本届新年论坛还会围绕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等议题展开。特别对于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和区域发展,论坛将设立专门主题论坛进行深入探讨。除了邀请学者进行学理探究,论坛组委会特别邀请一些与2024年热点话题和典型案例相关的单位负责人进行经验分析。本届论坛还会关注文旅新消费、文旅新业态,关注文旅对传统行业的赋能以及如何提振传统行业消费疲软等问题。此外,中华文化走出去、数字出海的问题也将得到关注。论坛将探讨如何通过现有的传播平台更好地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实现从产品、劳务、资本走出去向数字出海走出去,积极探讨网络游戏出海、网络文学出海和微短剧出海等“数字新三样”的转化机制。
“今年的论坛还将回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到的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机制的关键议题,进一步关注文化体制改革中面临的新问题。”向勇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的关键年份。本届论坛既要总结202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举措和问题,也要对即将结束的“十四五”进行整体研判,更重要的是要为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提出展望。
向勇做客新华网文化频道《文化产业观察・专家谈》栏目
论坛展望: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
向勇指出,2025年是极其特殊和非常重要的一年。在过去的几年里,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催生了诸多新业态,2025年将在这些领域继续推进,将继续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新发展。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第一,机制创新与创意活力释放。应更加关注如何通过机制创新,更好地释放文化创意的内生活力。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才和内容创意。无论AIGC带来何种影响,创造一个能让创意者、艺术家在各自领域内拥有优质创意创新的机制,激发全民创新创造活力,这是关键所在。
第二,回应美好生活的新消费需求。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消费得到极大满足,如今进入“后消费时代”,情感消费、情绪消费、审美消费、精神消费等需求日益增长。近年来,一些城市“出圈”现象,反映了大众消费心理的转变。要强化文化内容的品质建设,提升文化内容创意的文化含量和艺术水准。各文化生产机构要秉持“工匠”精神,深度拓展文化产品的内容品质。
第三,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的全方面挑战。要以积极心态回应和面对人工智能对文化生产的内容创意、渠道传播、市场流通和消费体验等各个环节带来的深远影响。必须思考如何善用人工智能,探索如何培养人工智能增强型内容创意者、渠道传播者、消费体验者和政策管理者。
第四,产业融合发展继续深化。进一步加大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力度和深度。随着文化创意的深度发展,其扩散效应和外溢效应愈发显著,传统产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一二三产”的融合愈发自然。如今,人们在选择产品时,往往更关注其文化属性而非功能属性。应将产业融合的思维范式常态化,各生产主体无论处于“一二三产”的哪个环节、何种状态,都应自觉运用文化创意思维,不断提升产品的融合创新,延长产业的价值链。
第五,区域协同发展持续加强。除了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层面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积极谋划文化发展的区域协同效应,还要加强东北、西部、中部等区域型中心城市的文化创意。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增长极的效应,实现区域协同发展。要关注县域级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探索以县域为平台和载体、搭建乡村和城市文旅统筹发展的机制。
向勇还提到,随着数字技术、交通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乡村作为一种新生活方式,文创乡建、艺术乡建、人文乡村等乡村振兴新路径进一步发挥作用。创新“文化出海”的产品形态和传播渠道,积极推出更多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出圈”。
“2025年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还会继续发布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年度特征、十大关键词和十大趋势。这是文化产业界很多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的成果,敬请大家期待。”向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