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4日电 11日,以“数智赋能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
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崔昌宏围绕《以教育数字化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四川实践与探索》这一主题进行分享。他表示,近年来,四川省主动融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不断实践探索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新路径。
四川,作为教育规模位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一的省份,目前拥有中小学和幼儿园超过2万所,教师队伍达到89万人,在校生人数逾1200万。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的中小学已经全部接入互联网,其中98%的学校带宽达到了200M以上,装备了多达21万间的多媒体教室。在这样的坚实基础上,四川的基础教育正迎来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
崔昌宏从四个维度详细阐述了四川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果。首先,他提到了集约统筹的策略。四川依照“1245”的顶层设计框架,成功打造了一个以“智慧教育大脑”为核心的数据管理平台。该平台以教育专网和教育云为基石,为学生、教师、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构筑了4类教育数字空间,并紧密围绕教学、研训、评价、服务和治理5大特色应用,从而打造全省统一的智慧教育数字化支撑平台,为教育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次,四川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自2019年起,四川省教育厅便统筹搭建“四川云教”全公益课程直录播平台,将省内各学段优质学校与民族、偏远地区学校链接成为“全学段、多模式、高质量、广受益”的远程教育协作联盟,5年多来汇聚了48所不同类型的优质主播学校,惠及民族、偏远地区2300余所薄弱学校,5万余名教师跟随成长,70万余名学生享受到省内最优质教育资源。
在深化智慧平台应用方面,四川同样不遗余力,制定了智慧教育平台使用指南,并组建7个省级专家团队深入各地分片指导,成功开展了上百场专题培训活动,参培人数近4万。此外,四川还设立了国培项目专项研修计划,总结并推广了一批平台应用的典型案例。同时,积极推动地方平台与国家体系的对接工作,努力实现全域平台的集成与互通。
在紧扣需求汇聚优质数字资源方面,四川聚焦新课程、新教材落地实施,创新性地形成了“基地校+专题研发+名师献课”的资源建设机制。2019年以来,“四川云教”直播课堂产生课程资源31万节;持续建设地方特色资源,不断充实四川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供给;自主研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36讲60节思政精品课程;上线“作业设计大赛”优秀作业设计2万余件,开设“名师名校长治校案例”“周五选学”“川剧文化”等特色专栏,开发民族地区教师教材教法培训和小学英语资源2900余节。
然而,作为西部大省,四川在基础教育领域仍然面临着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崔昌宏指出,一是远程资源辐射不广,民族、边远地区难以充分享受数字教育的红利,亟待进一步通过数字化手段均衡教育配置。二是资源内容精度不够,削弱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难以激发师生的内在动力,难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三是教师应用水平不高,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智技术,各地从思想观念到行动实践都面临巨大挑战。四是数字工具个性化学习、综合评价等功能不足,市场上能系统便捷提供课前到课后服务的备授课工具不多,教师使用体验不好,也阻碍了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构建。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推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向更深层次发展,崔昌宏提出了四川未来的四大规划方向:一是致力于实现全域覆盖,打造便捷、可及、公益的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远程共享体系;二是推动平台创新升级,重塑师生的课堂体验,实现人机共创学科教学;三是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新一轮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计划;四是加强机制保障工作,形成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教育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