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技飞速发展,以互联网、5G、云计算、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加速融入人们的生活,深刻地影响文化形态、重塑社会结构。本文以互联网语境下产生的赛博文化作为研究切入点,聚焦变革前沿领域的赛博舞蹈演出,深入剖析其独特的创作方式与科技赋能带来的创新制作思路和产业实践路径。
赛博舞蹈演出的发展,不仅更新了学界对舞蹈演出艺术形态的认知,也延展了业界对演出创作领域的创新思维,为探寻演艺产业未来发展提供新突破口。
与此同时,赛博舞蹈演出的兴起也促使学界重新审视舞蹈生态学的研究范畴。虽然舞蹈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舞蹈”,但是随着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作为新的“舞蹈伴同物”,已然成为舞蹈发生与传播的重要媒介,并催生出以赛博舞蹈演出为核心的新兴生态系统。因此,扩展舞蹈生态学的研究范围至数字空间,深入探讨虚拟环境中舞蹈的发生、发展及其表现形式,是理解数智互联时代舞蹈艺术发展规律的关键所在。
赛博舞蹈演出的兴起
21世纪初,新西兰艺术家海伦·瓦雷·杰米森首次提出“赛博表演”的概念。她借助互联网和实时协作软件,为远程参与者构建了全新的观演平台。杰米森认为,赛博表演是互联网与表演艺术结合后产生的新剧场形态。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赛博表演成为演出行业的新模式,其“现场性”与“表演者”概念不断发生变化。网络不再只是一个由剧场延伸而来的表演空间,而是逐渐成为表演的主体,赛博表演也由此扩展为广义的赛博剧场演出业态。
屏幕时代的到来,使得舞蹈艺术的创作和展示形式在“主动”与“被动”、“人择”与“天择”下经历了深刻的转型。赛博舞蹈演出的出现,指的是创作之初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实体剧场空间,而是将受众手中的移动设备作为主要的观赏平台,实现舞台技术应用、录制后期处理、内容存储分享以及传播发行的全面数字化。赛博舞蹈演出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态,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之下,舞蹈的创作方式、演出模式、传播形式随之更新。英国学者白馥兰认为:“技术所承担的最重要的工作便是产出人以及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舞蹈演出突破传统剧场的限制,与全球观众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赋予观众全新的观看体验,并重新定义了“剧场”的概念。
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开放直播
线上平台的舞蹈演出直播,早已有之。2014年的第一个“世界芭蕾舞日”上,澳大利亚国家芭蕾舞团、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团及旧金山芭蕾舞团就发起了芭蕾排练的实时视频直播活动,并按照时区进行接力。2017年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便已开放线上直播。通过直播镜头的弹幕互动以及分屏观看等形式,正在重塑着一种全新的“共同在场感”。
相当的直播作品还进行了关于在场的思考,比如,中国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的驻团艺术家庞智筠,通过网络直播形式呈现舞蹈剧场作品《圣诞快乐》。不同的是,观众凭一张票可以观摩两场不同方式的演出:下午5点通过手提摄影机的一镜到底视角捕捉舞者舞姿,欣赏整个作品;晚上9点第二场演出时由4位录像摄影师从不同角度拍摄,观众自主切换画面进行观赏,舞者通过互联网、运用身体媒介对“亲密”“疏远”以及“距离”进行了真切的感知和探讨。
赛博舞蹈演出是现实生活的镜像,它反映了舞蹈演出如何顺应数智互联时代的发展,同时保持剧场性的核心内容。在数智互联时代,人们习惯于通过数字身份寻求关注与认同,热衷于屏幕带来的即时反馈,利用社交媒体参与叙事。这种结合“在线”和“在场”的全新演出形式,利用互联网技术赋能线上演出平台,结合舞蹈创编的创新思路,创造性地构建了新式的观演关系和情感联动。
利用社交软件进行的群组直播
智能手机得到广泛普及,各类屏端应用软件、小程序逐渐成为赛博演出创作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提供群组聊天服务的视频通信软件。它们支持多人在线,并能实现分屏和单屏的多样化呈现,这种同时涵盖观看与讲演同功能的界面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剧场”演出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外涌现出不少利用视频会议或聊天软件进行剧本朗读、排演以及录播和直播演出的艺术创作实践。例如,苏格兰芭蕾舞团舞蹈编导索菲·拉普兰以莫扎特的《帕帕格诺,帕帕格纳》作为背景音乐,创作了赛博舞蹈作品《室内》。在创作过程中,全团36名舞者分别在自家通过视频软件进行排练,并以28扇门为背景录屏完成。作品将经典舞剧音乐进行重新解构,利用分屏形式赋予了创新风格探讨和时代意义。
“赛博空间”作为一种新型公共空间,既保持了物理安全距离,又契合当下人们日常的观看习惯,成为新常态下舞蹈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向。这类作品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超过了传统剧场元素,互联网技术不仅是创作工具,更是创作过程和作品本身。这推动舞蹈艺术创作者深入思考舞蹈艺术本体的空间存在,积极探索舞蹈演出向虚拟化和数字化演进的各种可能。
赛博表演将互联网作为演出现场,在线直播实现了观看与演出的同步在场,屏端成为观看表演的“剧场”,即时弹幕和评论为演出带来互动性,也使“舞体与观众缔结了一种全新审美关系”。从创作到实施,舞蹈均以互联网作为真实的演出空间,充分发挥媒介交互特性,展现出区别于传统剧场演出的包装逻辑和表达方式。此外,这类作品还能通过拼贴与剪辑重组,创作出全新的跨媒介艺术形式。(蔡雅娇 赵清扬 作者单位: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