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首儿歌火遍全网“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可爱的旋律非常魔性。但厅哥要提醒大家,在花园里挖到的可不一定都是“小小的花”,如果挖到小小的“野花”,可千万别吃它!
近日,云南有多名市民因误食有毒野花而被紧急送医,据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部医生介绍,“他们说是在朋友家一起吃的大白花,呕吐、腹泻、心率慢、血压低,出现休克的情况。特别有3个是比较严重的,心率差不多都是四五十次。心率持续慢的话会出现心肌损伤,可能就会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的状况。”
导致多人中毒的大白花是什么?
云南人所说的“白花”又叫玉荷花,也叫山荷花,多生长在海拔800~1400米的山坡、路旁、村寨周围,花中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等,有化痰、止咳、降血脂、血压等功能,常被采摘食用。而与玉荷花有双胞胎之相的白杜鹃却是带有毒素的,白杜鹃也可以叫做大白花杜鹃,又名大白花、羊角菜、白花菜、白豆花,花和叶都有毒,花在四川和云南一些地区是一种可供食用的野菜,但往往因漂洗煮沸除毒不够及食用过量而致中毒。
据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医生介绍,在三四月份,医院收治的食物中毒的患者中,大白花中毒的占了首位。
这些野菜有毒,不要随意采食野菜!
在广东,常见的野菜有蒲公英、苦麦菜、野茼蒿、白花蒿、荠菜等,部分野菜存在易混淆的有毒品种,需谨慎辨别。
那么,常见不可食用的有毒植物有哪些?
1.毒芹
茎上有沟,下有暗红斑点,开白色小花,整棵散发臭味,其有毒成分是毒芹素,全株均有毒,其中根茎最毒,儿童误服10g可致死,对哺乳动物有较强的毒力,国内外常有关于动物食用毒芹中毒的报告。(上图为毒芹,下图为水芹)
2.曼陀罗
别名大喇叭花,植株较高,约0.5-1.5米,全株均有毒,种子毒性最大。毒性物质为莨菪碱、东莨菪碱和阿托品等。食用和外敷曼陀罗叶均能引起全身性中毒,一般在食用30分钟后出现症状,多为急性突然发病。(上图为曼陀罗,下图为藜)
3.滴水观音
滴水观音,又名海芋,是天南星科海芋属的大型常绿草本植物。海芋茎和叶内的汁液有毒,含草酸钙、氢氰酸及生物碱。误食会引致舌头麻木、肿大及中枢神经中毒,皮外接触会引致痕痒、麻木及发疹。(上图为海芋、下图为芋头)
除了上面这些,这些“野菜”也有毒!千万别碰!
除了“野菜”不能乱吃之外,下面这些植物,吃了不仅伤害身体,还会触碰法律!
如果看到它们,请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
罂粟
罂粟是一年生草本。叶片碧绿,花朵五彩缤纷,茎株亭亭玉立,蒴果高高在上,夏季开花,花大,单生枝顶。花瓣4片,红色、紫色或白色。果实球形或椭圆形,种子小而多。
罂粟是制取鸦片的主要原料,从蒴果上提取的汁液,可加工成鸦片、吗啡、海洛因。罂粟是世界上毒品的重要根源,因而被称为恶之花。
食用罂粟壳会使人体产生依赖性而造成瘾癖,对人体肝脏、心脏有毒害作用。长期食用含有罂粟壳的食物,就会出现发冷、出虚汗、乏力、面黄肌瘦、犯困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成损害,引起精神失常,出现幻觉,甚至会呼吸停止而死亡。
大麻
大麻属于桑科大麻属,是一年生植物。大麻最为典型的特征是它那掌状分裂、具有凹陷叶脉的叶片。在大麻的植株,尤其是花序分泌的树脂中,含有四氢大麻酚,是一种强致幻剂。吸食后会造成幻觉、意识扭曲等症状。
长期大剂量使用大麻可引起脑退行性变化的脑疾病、严重的行为损伤、免疫系统抑制和神经疾病等。
古柯
古柯原产南美洲高山地区,属于当地的一大特产,可以制作成医用局部麻醉剂。古柯叶味较涩、微苦,它是一种兴奋剂和强壮剂,能够用来解除疲劳。古柯叶能够提取出的古柯碱 (Cocaine),主要用于制造毒品可卡因。
古柯碱(可卡因)是从古柯树叶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最主要的生物碱,属于中枢神经兴奋剂,其盐类呈白色晶体状,无气味,味略苦而麻,易溶于水和酒精,兴奋作用强,也是一种局部麻醉剂。
吸食可卡因可产生很强的心理依赖性,长期吸食可导致精神障碍,也称可卡因精神病。易产生触幻觉与嗅幻觉,最典型的是皮下虫行蚁走感,奇痒难忍,造成严重抓伤甚至断肢自残,情绪不稳定,容易引发暴力或攻击行为。
恰特草
恰特草,又名阿拉伯茶、也门茶、埃塞俄比亚茶、巧茶,是一种卫矛科巧茶属的植物,分布在热带非洲、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以及中国海南、广西等地。
其树高3米,叶对生,有时互生,卵形,长6-12厘米,宽1.5-5厘米,边缘有锯齿。
恰特草外形酷似市场上常见的苋菜,它的茎叶中含有天然安非他明,咀嚼会令人兴奋,吸毒者可以直接像吃生菜一样嚼食,如果将恰特草晒干,外形又像茶叶一样,但无论是生吃还是晒干磨粉冲服,服用后的效果与海洛因相差无几,毒效惊人且成瘾性大。
2014年1月1日,国家相关部门将恰特草列入了精神药品品种目录,民间种植、走私或者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阿拉伯茶及其未经灭活的种子或者幼苗都会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
不管什么时候,毒品的底线不可触碰,让我们共同守护无毒社会,让“罪恶之花”无处绽放。
来源:广东禁毒、人民网科普、中国禁毒、广东疾控、昆明市场监管、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