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我国老年期痴呆患者数量持续增加,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其中,失智老人的护理需求不容忽视。然而,目前专业照护床位严重短缺,供需矛盾背后是运营成本高昂、专业人才匮乏以及行业标准缺失等多重挑战。破解这一困局,需要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标准建设、社区协同、科技赋能等多维度综合施策,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失智老人照护体系。
在强化政策支持方面,应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当前,需将失智群体纳入政策保障范围,建立动态分级补贴机制。可根据失智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护理需求等指标,制定差异化补贴标准,确保资源精准投放。同时,探索长期护理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衔接机制,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针对失智老人的专项产品,形成“基本保障﹢补充保障”的双层架构。此外,还要优化财政补贴与税收激励,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通过发放建设和运营补贴、减免税费等方式降低机构成本。建议实施“阶梯式补贴”政策,对符合国家标准的专业失智照护机构,按床位数量和服务质量给予差异化补贴。对引入智能设备、开展非药物疗法的机构,额外提供技术升级补贴。对参与失智照护领域的社会资本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土地租金优惠,激发和释放市场活力。
在加强人才培养方面,要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认证体系。建议制定涵盖理论培训、实操考核、伦理规范等内容的失智护理专项职业标准。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增设“认知症照护”专业方向,鼓励高职院校与职业培训机构合作,打造“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的双轨培养模式。推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从业者专业水平。同时,提高护工薪资待遇,完善职业发展通道。例如,设立“初级—中级—高级”失智护理师职称序列,并与岗位津贴、晋升机会绑定。此外,应推动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建议在二级以上医院设立“认知症联合门诊”,由神经科医生、康复师、社工等组成团队,为养老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允许医生、护士以兼职或远程会诊形式参与照护服务,以弥补专业力量不足的短板。
在规范行业发展方面,加快建立健全国家级服务标准,明确硬件设施、人员配比、服务流程等核心指标。例如,规定失智照护专区必须配备防走失门禁、无障碍活动空间及紧急呼叫系统;护理记录须每日更新并纳入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对机构进行定期考核,对未达标者限期整改或取消资质。实施分级管理与资源适配,根据失智老人病情轻重划分照护等级,制定差异化收费标准。例如,轻度者按日间照料收费,中重度者按全托护理收费,并配套补贴政策。建立全国统一的失智老人评估体系,由专业机构做出能力评估,确保资源分配公平高效。此外,还要构筑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包括针对失智老人容易走失、跌倒、情绪失控等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在完善居家照护方面,要完善社区照护服务网络。每个街道至少设立1个失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认知训练、康复护理、营养膳食等一系列服务;可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由全科医生定期巡诊。可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鼓励低龄健康老人为失智老人提供陪伴服务,储蓄服务时长以备未来所需。加强家庭照护能力建设,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机构为家庭照护者提供系统培训;建立“家庭照护者支持中心”,提供线上咨询、线下工作坊、喘息服务(临时托管)等支持。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普及,制定全国统一的居家适老化改造标准,重点针对防滑地面、无障碍通道、智能安防等提供补贴。鼓励企业开发适老化智能家居产品,如语音控制照明、自动感应床垫等,提升失智老人居家照护便利性。
在深化科技赋能方面,推广智能监护设备应用。将人工智能(AI)行为监测、可穿戴设备纳入养老机构建设标准。例如,智能手环可实时监测心率、血压、位置等数据,自动将异常值推送至护工终端。政府可通过专项基金补贴机构采购设备,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建设区域化数据管理平台。整合民政、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数据,建立失智老人健康档案数据库。例如,可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区域照护需求,指导资源优化配置等。还应创新非药物疗法应用场景。推广音乐疗法、怀旧疗法、宠物疗法等非药物干预手段,制定标准化操作指南。例如,建立“社区记忆工坊”,通过老照片、传统手工艺等激发患者认知能力;鼓励养老机构开设“疗愈花园”,利用园艺活动缓解焦虑;支持科研机构开展失智疗法有效性研究,形成循证实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