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2024腾冲科学家论坛——“科技+金融”论坛在云南腾冲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科技+金融:新动能·新产业·新使命”,各界嘉宾围绕科技金融如何深度融合、协同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展开讨论。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科技创新是一个从0到1、从无到有的漫长过程,金融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对失败的包容,对科学家、企业家等创新主体提供长期支持。
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并不是一个新命题,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科技金融,再到数字金融,“科技+金融”的答案与时俱进。在田轩看来,这些概念的迭代不只是提法上的变化,更是服务方式、服务对象的变化,体现出对“科技+金融”的认知正逐步深入。
从前说“金融科技”,核心是金融,科技是手段,是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帮助金融机构提质增效,从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而现在讲“科技金融”,意味着科技占主导地位,金融起到支撑作用,是通过金融的手段、工具、制度、方法等,来激励科技创新和支持产业落地。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排在第一位,足见其重要性。”田轩指出。
那么,如何让金融工作更好服务科技创新?田轩表示,首先需要能够包容失败的“耐心资本”。“因为科技创新通常周期非常长、不确定性较大、失败率也极高,金融工作也需要有配套的产品和制度设计,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提供长期支持。”
这种包容不止是对创新过程本身,还包括对科学家和企业家等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研究人员长期的坚持和专注。而资本天生是逐利的,容易关注短期回报。所以我们也要注意保护企业家、科学家,避免外界压力给他们带来过多的干扰。”田轩解释道。
他还强调,宏观政策对于微观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种影响并不在于政策本身,因为聪明的决策者和有效的市场,会根据政策内容及时调整策略。怕的是政策的不确定性或不稳定性,这会导致市场对未来的预期充满不确定,投资者就会选择观望,或者放弃长期投资,只关注短期投资。
“所以也要保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给市场造成一个连续、稳定、一致的预期,正才能更好地激励科技创新。”田轩表示。
在田轩看来,“始于科技,成于金融,兴于产业”是科技创新的基本规律。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工作者以及政策制定者,都是创新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仅要各司其职、更要协同发力,共同支持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才能让技术走出实验室、造福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