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北大荒农产品加工现代产业学院)张丽媛研究员团队取得了一项重要科研突破,他们创新性地将核酸适配体作为高特异性识别元件,与生物微型芯片技术深度融合,成功开发出便携式生物传感器系统,为实现农产品毒素的现场快速检测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该研究通过精准设计核酸适配体与毒素特异性结合,显著提升了检测体系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其微型化集成技术突破了传统实验室检测的时空限制,为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人们对快速、精准、便携的毒素检测技术的需求不断提升。在农产品流通、食品加工和市场监管等领域,传统实验室检测方法因耗时长、成本高、操作复杂等局限性,已难以满足现场快速筛查的需求。这一背景下,发展高效灵敏、便于携带的即时检测技术成为科研攻关的重要方向,推动着食品安全检测向智能化、微型化和便捷化方向迈进。目前,一些国内外的检测方法已被广泛使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虽然灵敏度高,但预处理时间长、过程复杂且检测成本高。然而,团队成员卢利丰、高若祺、陈佳宇、张丽媛教授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契机,新型样品预处理材料的高效性和便携式检测设备的高性价比可以在实际应用中弥补部分不足。
比色适配体传感器检测粮食中AFB1;微阵列芯片检测粮食中OTA示意图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张丽媛研究员团队在农产品毒素检测领域取得的系列突破性成果,不仅创新性地将核酸适配体技术与微型化生物传感器深度融合,更成功构建了兼具高灵敏度、强抗干扰能力和优异便携性的快速检测技术体系。这些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我国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重要跨越,不仅为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利器,更为全球食品安全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未来,随着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持续优化,必将推动食品安全检测向智能化、普惠化方向加速迈进,为构建现代化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搭载智能手机检测粮食中ZEN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