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9日电(杨萌)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三部门协同部署,推出总量宽松与结构优化并重的政策组合,涵盖货币政策、金融监管、资本市场改革三大领域多项创新举措。东北证券策略分析师谢立昕认为,此次政策组合拳既是对中央政治局会议“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要求的落实,也是应对外部关税冲击、稳定国内经济基本盘的关键布局。从资本市场视角看,这套政策组合通过多维度流动性支持、结构性改革深化以及中长期资金引导,为A股市场注入“稳定剂”,市场韧性增强与高质量发展主线进一步明晰。
谢立昕表示,此次政策组合拳中,货币政策“总量+结构”双轮驱动的特征显著。全面降准,叠加逆回购利率、LPR同步下调,直接降低金融机构负债成本,为市场提供充裕流动性环境。结构性工具的精准发力,可以提升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形成“宽货币—宽信用”的良性传导链条。对汽车金融行业定向降准,从而支持、促进汽车领域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对现有的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2022年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政策,以及2024年的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进行了扩容和升级,定向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涉农小微、服务消费、养老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信贷支持。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既缓解了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分层压力,又引导资金向新质生产力领域倾斜。同时,为支持市场的平稳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曾在2024年创设了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货币政策工具,即额度分别为5000亿元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以及3000亿元的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此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两项工具额度合并使用,以便提升工具使用的便利性和灵活度,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的机构需求。
谢立昕认为,政策关注资本市场结构性问题,通过制度改革与资金引导双轮驱动提升市场质量。证监会明确提出“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完善并购重组机制”等举措,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市场包容性。例如,修订《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将简化科技企业资产的整合流程;《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则引导机构投资者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创造导向”。政策明确将“服务新质生产力”作为核心发力点,通过结构性工具引导资金向优质资产集中,增强对创新型科技企业的包容性,构建产业与资本的良性循环。此次新增的3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将配合科创板改革政策,形成“低成本资金供给—科技成果转化—资本市场估值提升”的良性循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产业投资信心。这种“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新质生产力”的模式,既符合经济转型方向,也为股市开辟了高成长赛道,引导资本流向与国家战略深度绑定。为了提升市场的稳定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此次扩大了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预计将推动超千亿险资增量资金入市。长线资金配合中央汇金公司类“平准基金”机制,形成“政策托底+市场机制”的稳定器组合。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险资权益配置环比增长7%,科技类ETF规模增长超15%。通过将制度创新与长期资金有效联动,强化市场对于核心新质生产力资产的长期配置信心。
谢立昕称,此次政策通过“房地产风险化解+外部压力缓冲”双线发力,系统性提升市场稳定性。一方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推动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动态优化项目筛选标准,重点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加速存量风险出清,缓解市场对地产链信用风险的担忧;同步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提振居民购房需求。另一方面,针对美国“对等关税”冲击,对于确受关税政策影响较大的上市公司,在股权质押、再融资、募集资金使用等方面进一步增强监管包容度,帮助纾困解难。同时设立5000亿元稳外贸专项贷款,支持企业应对短期波动。
谢立昕指出,此次政策组合不仅是应对外部冲击的“及时雨”,更是深化金融市场改革的“施工图”。短期看,降准降息直接缓解企业融资压力,流动性宽松与风险偏好回升将支撑市场震荡上行;中期而言,结构性升级改革将推动A股向“价值投资+创新驱动”转型。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资本市场将更高效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