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华网特别推出“赢商者说”大型主题系列采访,对话民营企业负责人,倾听行业心声,分享发展经验,关注“专精特新”发展方向,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奋进力量。
新华网北京4月25日电(刘觅觅 实习生 郭浩雯)近年来,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精彩表现让人目不暇接。随着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越来越多的企业加速布局这一赛道。
“新赛道的本质是技术创新与民生需求的共振。”日前,湖南超能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健康陪护人形机器人——“湘江1号”成功完成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实现首次智能化升级。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肖湘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超能机器人专注于健康服务领域,正通过具身智能技术构建覆盖“预防、监测、干预”的全链条健康管理生态,精准对接老年人口和亚健康慢病群体的刚性需求。
专注健康陪护领域 重视稳定性和可靠性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25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市场占比已超过50%,成为全球该领域的主导力量。报告特别指出,中国在服务型机器人、工业协作机器人等细分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35%以上。
湘江1号艾灸过程展示。受访企业供图
作为专用于健康陪护领域的人形机器人,“湘江1号”除弹钢琴外,目前还可实现艾灸、按摩等健康陪护功能。基于自研视觉大模型,可精准识别人体轮廓和穴位。同时通过高精度的六维力传感器,帮助机器人实现更精准的动作控制和更复杂的操作任务。
“在研发过程中,我们对稳定性和可靠性尤为重视。”据肖湘江介绍,“在硬件层面,采用新型工程材料替代传统金属件,在减重30%的同时抗冲击性能提升50%。比如,髋关节采用刚柔耦合设计,既能支撑人体重量,又能缓冲摔倒时的冲击力。”
他以软件算法举例,“我们有专门的团队不断优化,通过模拟各种复杂场景,让算法能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而且我们还设置了多级容错机制,一旦某个部分出现问题,系统能快速切换到备用方案,尽量保证机器人能继续正常运行。”
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
近年来,技术融合浪潮为具身智能注入了强大动能。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方向,正从技术验证迈向实际应用,并深度融入各类实体场景,展现出广阔的产业革新潜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产业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等发展目标。国际知名投资机构高盛预测,到2035年,仅人形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就将达380亿美元。
“我们的定位是:聚焦健康服务领域,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集感知、决策、行动于一体的具身智能终端,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生态。”肖湘江表示。
在他看来,“湘江1号”健康陪护人形机器人以国产化、轻量化、专用化的“三化”特征,集成助医、助兴、助力、助餐、助行、助便、助浴等“七助”功能。区别于通用型产品,该机器人聚焦健康服务领域,通过环境感知与自主决策系统,在离线状态下仍能保持高效智能水平,特别适用于网络状况欠佳的健康服务场景。
“人形机器人会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进入我们的生活”
肖湘江坦言,在医院、养老院等实际应用场景,环境干扰因素更多,这对机器人是个不小的挑战。
“主打健康陪护的机器人更注重和人的互动,这就要求在运动控制和平衡算法上有不同的侧重点。”他介绍,“一方面,我们先把基础功能做到极致,确保它能满足实际场景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也在不断探索新技术,像更智能的语音交互、更精准的健康监测等,但这些新技术我们会先在小范围内测试,成熟后再逐步推广,这样既能保证产品的实用性,又能保持技术的先进性。”
“技术创新是根本。”肖湘江表示,未来,在硬件产品方面,公司致力于推动机器人朝着通用化、拟人化方向发展;在系统层面,将基于虚实结合的异构机器人集群操作系统,驱动管理成千上万的智能机器人,最终让机器人如同贴心的私人助理一般走进千家万户。
“人形机器人的落地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快,又远比想象中要快,毕竟现在还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人形机器人的进化、迭代速度非常快,这个产业会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进入我们的生产、生活当中。”肖湘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