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晓华
文明形态体现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要创造新的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除了创造新的生产方式之外,也必须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新时代的生活方式的总体。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党和政府开展群众文化工作重要阵地的文化馆,正越来越成为指导和引领广大城乡居民,体验、创造和养成新时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大本营。
从现代公共文化的理念出发,文化馆是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公共机构和文化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馆在赓续民众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承担起知识普及、政治宣传和文娱组织的多重作用,体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在政府推动下,文化馆的数量逐渐增多,群众艺术馆的体系也迅速成长起来。一直到党的十九大,文化馆在推行市场化机制改革的基础上,面对不断放活的业务竞争和主体竞争,不断努力调适自身发挥的功能空间,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阶段,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文化馆毫无疑问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公益性机构。当下文化馆工作者面临的基本困惑和挑战首先是文化馆传统上承担的不少专业性功能被转移或超越。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非遗馆、名人馆、科技馆、少年宫、电影院、大剧院、大讲堂、艺术团等公共文化机构在各自专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这几乎都曾经是文化馆涉及的领域。其次是文化馆服务的综合性进一步加强,几乎成为涉及群众文化需求的无所不能、无远弗届的机构。文化馆既要发挥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也要充当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既是各式各样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普及者,也必须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既要保障传统的服务功能,也要不断根据群众需要适时创新。再者由于文化馆的对象是所有群众,因此既要把群众引进特定空间来,也要走到大街小巷、田间地头。
总体而言,文化馆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业务特征的综合性、宽泛性和功能的主体性之间的矛盾。我们认为在百馆竞秀的发展态势下,综合性依然是文化馆的首要特征,但是这种综合性应该建立在新的聚焦的基础上,如果说文化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是探索和服务于确立人民主体权利的广泛性,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时间,主要是探索和确立市场条件下服务功能的广泛性,那么在当前条件下,就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带领广大群众探索和践行新时代的生活方式,助力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生活方式是历史哲学和文化哲学中的惯用词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时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两个概念同时提出。生活方式主要指生活主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复杂有机体,包括了人们的物质资料运用方式、精神生活的保持方式以及闲暇修养的活动方式等等。文化馆固然不能包罗和包办时代生活方式的所有方面,但是却可以发挥群众工作的优势,成为指导和引领广大城乡居民,体验、创造和养成新时代文明生活方式的主力军、大本营。
文化馆的功能是多重的,它几乎和所有文化机构的工作相关联相衔接,但它是发蒙者,是引导者,是更全面的观察者和更广泛的试验者,人们从这里看到文明生活的各种载体、各种方式、各种形态、各种榜样,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从更广大更多维的角度反思自己的生活、规划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成为文明的社会主义的新人,这也许就是新时代文化馆最重要的担当,最光荣的使命。(作者系浙江数字内容研究院研究员、中科元宇宙文明创新应用中心首席专家、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生活样式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