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产业旺 生态美 文化兴 西固区全面推进“五彩柳泉”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柳泉镇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行走在兰州市西固区柳泉镇,青瓦白墙的农舍点缀在绿树丛中,充满生机活力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一幅绿色生态、墨色文化、金色产业、悦色治理、暖色服务融于一体的“五彩柳泉”乡村振兴示范带尽展眼前。
产业融合增强发展后劲
步入鑫宝食用菌合作社建成的标准化菌棚,工作人员正在采摘新鲜的蘑菇。
“6座菌棚年产平菇、香菇等鲜菇200吨,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我们与兰州多家超市签订直供协议,食用菌产品供不应求。”合作社理事长杨富磊说。
柳泉镇逐步探索“一村一品”特色发展路径,注重特色农业增收增效,依托柳泉千亩果园,筹资200多万元建成中坪村农耕文化体验园,投资100万元建成西坪村绿色生态示范园;持续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争取资金350万元建成漫坡头村2000亩高标准农田;引进社会资本投资1000万元,建成马饮沟田园综合体、牟家台草莓种植基地、东坪村通兴田园山庄;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成立百合菌菇、瓜果蔬菜和特色养殖等农业专业合作社6家,培育农家乐10家,依托一冰电商孵化园自身优势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年交易额达到600万元,解决周边5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400万元。
“截至目前,全镇共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家,产值千万元以上企业1家,引进‘小巨人’企业1家,盘活企业5家,有效激活了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增强了全镇发展后劲。”柳泉镇党委书记孙尚德说。
环境整治提升乡村颜值
走进柳泉镇西坪村,家家户户门前绿树成荫,小菜园、小花园错落有致。芦大清家庭被评为“美丽庭院示范户”,院内摆放着石桌石凳,栽植着各类植物,质朴又宁静。
“以前院子里堆满杂物,现在面貌一新,住着也更舒心了。”村民芦大清笑着说。
这一变化源于柳泉镇今年实施的“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一美化”行动。全镇累计动员村民、志愿者等1万人次参与环境整治,清理垃圾400余吨,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户30户。
柳泉镇投资600万元实施美丽廊道建设,栽种苗木800余棵,改造农村道路10公里,栽植侧柏、国槐等苗木1.6万株,绿化覆盖率达60%以上。
行走在中坪村的田间地头,一条条青灰色的水泥步道如同灵动的丝带,串起连片果园与菜园。村民们推着满载农资的架子车轻松穿行。这番景象,正是中坪村紧扣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规划,因地制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生动实践。
全长近1300米的步道,既保留了原有水渠的灌溉功能,又通过加装渗水孔盖板实现排灌一体。特别设计的1.2米宽度,既满足小型农机通行需求,又为村民留出休憩空间,步道两侧的绿色护栏与田园景观相得益彰,正托起中坪村人奔向乡村振兴的崭新梦想。
文化浸润激发治理效能
在柳泉镇东坪村民俗文化中心,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铁芯子”传承人陈大万正擦拭着自己的道具。
“以前‘铁芯子’只在节庆时表演,现在我们把它搬进民俗文化中心,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陈大万说。春节期间,柳泉镇举办大规模社火展演,融合八门拳、铁芯子、舞龙舞狮等元素,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
在村规民约发布大会上,表演队不仅上演了精彩的八门拳,还以《移风易俗新风貌》为主题创作节目,让传统美德通过鲜活形式深入人心。
全镇基层治理效能也在文化浸润中显著提升。依托党建+网格模式,柳泉镇21个三级网格、125名网格员化身“文化调解员”。今年3月,网格员居复得通过讲述本地先贤的典故,成功化解两户村民的门前卫生矛盾。
如今的柳泉镇,绿色生态与金色产业交相辉映、墨色文化与悦色治理相得益彰、暖色服务浸润百姓心田,特色项目承载地、市民休闲度假目的地、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辐射地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加速绘就。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董永前 通讯员 王天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