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新华网联合主办,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和中国和平出版社承办的“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是我们继“未来讲堂——名家诵读赏析经典古诗词”活动之后,为广大青少年精心准备的又一份国学大礼。
活动邀请了十余位专家学者撰稿,百名演播艺术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表演艺术家献声,用生动的文字、美好的声音,为青少年朋友献上中国式的成长滋养与青春陪伴。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词作者:辛弃疾
撰稿:路英勇
诵读赏析:艾宝良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点击收看·
【赏析】
作者游于博山道中,思绪纷飞,悲愁满腔。词作表达了词人对自己人生遭际和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著名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青年时,积极参加抗金斗争。曾上书南宋朝廷,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采纳。后到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官。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迫害,最终退出政坛,抱憾而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词作充满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收复山河的豪情,倾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合称“苏辛”,但又不拘一格,一些描摹壮美山川、隐居生活的小令则风格明快、清丽,亦受到人们赞许。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丑奴儿》,又名《采桑子》,原为唐代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正体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关于词牌名,人们多认为出自汉代乐府诗《陌上桑》。此调宜于抒情与写景,既可表现婉约的风格,又可表现豪放风格。《丑奴儿》除较常见的《采桑子》外,还有其他别名,如《丑奴儿令》《罗敷媚》《罗敷媚歌》等。
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所作。题中的“博山”,位于今江西永丰,离带湖不远。辛弃疾此次游于博山道中,没有专注于风景,而是思绪纷飞,悲愁满腔。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他便在博山道中一道石壁上题了这首词。词作所表达的是词人对自己人生遭际和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这首词通篇言“愁”。上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而“强说愁”。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年时积极参加抗金斗争,又义无反顾投奔南宋朝廷。他是坚定的主战派,上书条陈御敌之策、训练士兵积极备战……凡此种种,都是为了实现复国的大业。那时的他,意气风发,壮志凌云,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则写“而今”历尽劫难,“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立志报国,却又报国无门,而且还落了个被弹劾、遭削职的下场。千般悲愁,郁结于心,不吐不快,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因为,他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说了又有什么用。最后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寓意极为深远。词人现在不想再说“愁”了,而是用“天凉好个秋”来表达此时的心情。谁都知道“秋”象征着什么,天凉了,秋到了,那么自己的命运将会如何呢?国家的命运将会如何呢?读至此,不禁令人悲从中来,唏嘘不已。
全词构思新巧,以“愁”为线索,前后对比,层层铺展,言浅而意深,情真且委婉,别具耐人寻味的情韵,达到了一种高超的艺术境界。也正因为如此,这首词所表达的人生体验,具备了一种普遍的意义,无论哪个时代的人,都能从中获得情感的共鸣。
撰稿:路英勇,文学博士,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译著有《我的恋人》《恶灵》《五体不满足》等,专著有《认同与互动——五四新文学出版研究》等。
诵读赏析:艾宝良,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曾演播《鬼吹灯》《盗墓笔记》、蔡骏作品、周德东作品、古龙作品、倪匡作品、丹·布朗作品等。
主创人员名单
总策划:沈蓓莉、范卫平
策划:黄炜、陈爱民、黎刚、孙巍、王秋、李秀磊、林云
统筹:胡银芳、高建荣、毛蓉蓉、常烨
撰稿:王贺、冯倾城、刘先琴、江合友、李让眉、肖亚男、陈才智、陈骥、蒙曼、路英勇、樊令(按姓氏笔画为序)
监制:钱宇、刘莹、王洋、杨隽、张宝玉
多媒体公众号主编:洪博
融媒体:白钢、天时、雷杨、马鹏、宋扬、朱伟雄、高磊、李林、权敬、刘强、陈静、徐林、常炯辉、黄俊
文字编辑:张冉、高玮齐、王雅卿
美术编辑:孙文君
音视频制作:北京京广传媒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