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2日电 11日,以“数智赋能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
上午场次圆桌对话由新华网教育副总编辑商亮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彭木根,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忠宾等共同围绕《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挑战与应对》话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人工智能时代对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王定华表示:“人工智能时代,学生要具备全球意向,参与全球治理;要具备学科和专业知识迁移的本领,进行自主的迁移,触类旁通。同时,未来的学生要通过创新找到工作,做出贡献,建功立业。此外,学习应该是不间断的过程,学生必须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能够有持续的自我提高的能力。高校要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让学生真正在一个领域、多个领域形成自己的特长。”
彭木根则从北邮的教育实践出发,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面临的挑战。他坦言:“首先,教学模式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应注重教授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其次,教学要素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成为新常态,教材中的数字元素也需得到重新体现。再者,教学理念必须更新,本科阶段应普及AI通识课程,并结合专业需求开设具体案例课,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AI工具。最后,教学评价方式也需改革,我们应借助AI技术来确保和提升教学质量。”
王忠宾分享了中国矿业大学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等技术过程中的体会与挑战。他指出:“在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挑战是教育理念的重构。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定义人的知识和能力价值,数字素养、协作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人机协作能力等将成为新时代人才重要的核心能力。因此,教师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刻,引导学生增强新时代人才的核心能力。同时,AI助力高校治理还面临着政策体系、技术伦理、技术依赖、隐私保护等问题。”
在谈及技术如何赋能教育、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时,王定华提出:“一是解决“路”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要运用人工智能开展新质教学必须要改进网络,更新设施,提升层次,增加速度。二是解决“车”的问题,要配备先进设备,选定教学软件,编制作业程序,推动平台共享,消除信息壁垒。三是解决“货”的问题,要开发优秀素质资源,制作优质慕课平台,畅通互联网背景下多语种的海量资源。四是解决“驾”的问题,教师、学生都应该有信息素养,以便能够适应在AI时代的学习和生存。”
彭木根则分享了北邮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存在脱节,工科学生虽学了大量理科知识,但实践机会仍有待丰富。同时,文科与工科之间也存在隔阂。另外,一些专业设置过于僵化,导致课程间衔接不畅。”为此,北邮积极采取措施:开发计算机编程辅助工具,帮助学生解决编程难题;利用知识图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课程选择;还研发了学习辅助软件,陪伴学生从入学到社会,全程助力其学习成长。
针对如何提高线上教育质量的问题,王忠宾提出了他的看法:“首先,我们需要从教师入手,确保他们具备扎实的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知识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其次,我们要精心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以提供给学生更优质的学习资源。最后,通过深入挖掘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实现“一生一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和成长方案。”
在谈及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时,王定华强调:“教师要有意愿使用人工智能开展教学创新改革、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彭木根表示,“教师应避免自身专业与AI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积极将AI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王忠宾则表示:“我们定期为教师提供培训,以确保他们能够紧跟AI时代的步伐,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