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4月17日通报全市首例机动车检测厂使用作弊器提供虚假检测报告的刑事案件。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经审理判决,被告单位某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犯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判处罚金10万元;公司负责人何某等3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2年及1年2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一案件揭开了机动车尾气检测领域存在的灰色产业链。尾气检测是机动车年检主要项目,尾气检测未达标的车辆将被禁止上路,此举有助于降低尾气污染、改善大气质量。然而不法分子利用作弊设备篡改车载自动诊断系统(OBD)数据,使问题车辆通过检测。
记者调查发现,机动车尾气检测的传统作弊方式有塞钢丝球、更换临时三元催化器等,但因需要规避监控或进行二次检测,这些方法已逐渐失效。近年来,新型作弊设备悄然兴起,作弊手段不断升级,给监管带来挑战。
北京市公安局顺义分局办案民警说,不法分子制售的车载自动诊断系统(OBD)作弊设备,体积仅有U盘大小,能轻松接入车辆的正规诊断系统。通过遥控器操作,这些设备可以篡改车辆尾气排放数据,使其在检测时显示为“合格”,使得尾气超标车辆得以蒙混过关,顺利通过检测。
2023年8月,为提高公司效益,某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负责业务工作的何某,与检测车间主任周某商议,决定使用OBD作弊器或尾气作弊器,让不合格的车辆通过检测。何某授意周某具体安排检测工作,代办验车人员赵某负责介绍相关客户。
到2024年8月案发时,该团伙已出具虚假检测报告2400余份,检测公司非法获利人民币45万余元,赵某个人非法获利人民币2.4万余元。
顺义分局民警在赵某的手机中发现多个微信群,群内留存大量相关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与赵某勾结牟利的证据。赵某向客户承诺,不管什么样的车,“只要来就有办法过检”。
经侦查查明,2021年8月至2024年6月,赵某伙同其他单位以相同方式出具虚假检测报告300余份,单位违法所得9万余元,赵某非法获利3000余元。
2024年12月31日,顺义区人民检察院向顺义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指控被告单位某公司、被告人何某、周某、赵某犯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顺义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何某、周某为了单位利益,与被告人赵某共同在该单位提供的机动车检测服务过程中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被告人赵某另有伙同他人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行为。被告单位某公司、被告人何某、周某、赵某均已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均应予惩处。
今年3月24日,顺义区人民法院判决被告单位某公司因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被判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被告人何某、周某、赵某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及1年2个月不等,均适用缓刑,并分别判处罚金5万至2万元不等;被告单位及赵某退缴的违法所得共计47万余元被依法没收;扣押的多个作弊器及虚假检测报告均予没收留存。判决后,各方均未上诉或抗诉。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赵仁洋表示,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介组织人员违法所得超过30万元即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本案中,被告单位某公司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违法收取检测费用45万余元,体现单位意志,被追究刑事责任。鉴于其曾两次因违规检验被行政处罚,法院对其加重罚金刑,形成震慑。主要负责人何某因责任重大被判重刑,而赵某作为“黄牛”因协助犯罪但获利较少,获最轻处罚。判决彰显司法机关对环境领域违法犯罪的“零容忍”态度。
赵仁洋说,本案作为北京市首例机动车检测厂使用作弊器提供虚假检测报告的刑事案件,凸显了检测机构作为环保“守门人”的关键作用。弄虚作假行为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侵害公众利益。案件的查处推动了全市机动车检测行业规范化发展,同时深化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建设。公安机关与生态环境部门联合锁定证据,司法机关向行政部门发送该案裁判文书,为后续行政处罚提供依据,形成了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合力。此案为同类案件办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为何机动车尾气检测作弊屡禁不止?多位车主坦言,尾气检测不过关意味着必须更换相关组件,费用往往较高。例如,更换一台原厂三元催化器的价格普遍超过1200元。一些不法分子抓住车主想“省钱”的心理,以“包过”为噱头代办年检,实则通过作弊设备掩盖车辆问题。这种灰色产业链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2024年9月以来,生态环境部已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全国部署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