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数智赋能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京举办。同期,北京市大兴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委副主任崔连娜接受采访,以下是精彩内容:
Q1:在数字教育方面,大兴区有哪些好经验,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
崔连娜:大兴区成立了数字教育研究部,并开展了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目前,我们已经有5所学校获评了北京市示范校,同时有23所学校完成了智慧校园达标认定工作。具体来说,一是打造了多种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课堂互动的辅助教学、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双师互动的远程教学、人机互动的自主教学以及课堂教学智慧评价。二是举办了智慧课堂成果案例评选展示活动,从中遴选出一批典型案例,并招募了人工智能的种子教师,启动未来教师的培养项目,旨在创新未来教师的培养模式,助推教师教育的改革创新。三是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专业人才培养,包括智能选课、智能考评、数据分析等,以推动精准的创新人才培养。例如,我们基于5G+AI技术,实现了课堂行为的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为学生的更好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Q2:面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大兴区在思政教育方面有哪些发展规划?将着重在哪些方面开展实践与探索?
崔连娜:大兴区在思政教育方面有着明确的发展规划。我们建立了“1341”的工作机制,以大思政视域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发展研究为引领,进行了思政课程的开发。具体来说,我们联合区域高校成立了8个教研共同体,通过学段一体化的有效尝试,正在开发一系列校外实践基地的课程。同时,我们还深挖教联体资源,开发了大中小一体的“平南抗战故事”课程,持续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此外,我们还在探索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基础,利用数字技术建立中小学一体化的大德育班会课课程体系。我们为基层班主任提供了96节课程教案、课程视频素材及课程相关资料等班会资源,以提升他们的班会教学水平和课程育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