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若干举措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10个方面提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这对提升体育教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进一步推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高水平培训基地 发挥高端引领作用。《通知》第六条强调“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机构以及体育机构的作用,建立一系列体育教师培训基地”,将体育教师培训基地建立在高水平教学和教育科研机构、体育机构,目的在于加强教学科研机构与一线体育教学的无缝对接,使体育教师获得高水平的体育教学指导。
这将起到双向促进作用,不仅使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够掌握新时代教育理念,提升他们的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促进科研人员与一线体育教师加强联系,使科研人员能够深入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为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发挥科研的积极作用。
精选高质量培训内容 打造体育名师队伍。《通知》明确指出,“优化‘国培计划’体育教师培训项目,着力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学科素养,重点开展足球、篮球、排球以及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等培训,培育一批体育领军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明确提出将足球、篮球、排球以及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培训的核心内容。
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项目是中小学普遍开展的运动项目,是中小学生十分喜爱的运动项目,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的“短板”项目。同时,将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培训的核心内容,有助于将中华传统文化深植于学校体育之中。
《通知》将打造体育领军教师、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作为一项具体措施提出,这项以点带面的培优举措,必将在全国各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很多具体事例表明,领军教师引领,可激励并带动一大批体育教师迅速成长,成为学校乃至地方体育教学的骨干力量。
面向全体体育教师培训 促进学科素养整体提升。为有效解决体育教师接受的培训缺乏系统性,区域间培训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通知》提出四项措施:首先是资金保障,强调增加培训资金投入,确保体育教师培训得到充分的经济支持;其次是分类分层培训,通过精准定位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教师,如“学教型、能教型、会教型、精教型”,实施定制化培训;第三是周期性培训,确保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够持续不断地接受素养提升;最后是全员培训,确保每位体育教师都能接受系统的体育专业知识与运动技能培训,推动中小学体育教师学科素养整体性提升。
智能化赋能体育 强化体育教师数字化素养。《通知》明确指出:“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强化体育教师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数字素养方面的培养。”随着教育数字化进程的持续深入,体育智慧课堂与数字课堂的构建已初见成效,智能化技术的融入显著提升了体育教学的效率与品质,极大地拓展了体育活动的形态与内涵,为体育教学与训练领域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在体育教师中推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弥补了体育教师在数字化教学应用能力上的不足,强化了体育教师的数字化素养,有助于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这不仅要求体育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更要求他们能够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掌握并应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化工具,以推动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升级。智能化技术的赋能,使得体育教师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与训练方案,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亦能促进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数字化素养与教学能力,为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安徽省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管理中心教研室 特级教师 张纪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