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梁明月 资料来源:松阳县委宣传部)
新华网北京4月28日电(记者 吴咏玲)在中国,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这么一条老街,它是城市人文的浓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时代的变迁。狭长纵深的街道、裹满岁月包浆的石板路、吱呀作响的木板门……这里凝结着几代人的故事,是我们的来处,也是乡愁的归处。
时代的发展让老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部分历史街区被商业浪潮裹挟着丢失了岁月的烙印逐渐脸谱化。而在松阳县,有这样一条活在“旧时光”里的古街,仍浓缩着鲜明的耕读印记。
松阳县明清古街上的街景。 松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旧时光里的守艺人
松阳县地处浙江西南山区,有1800多年的建县历史,至今保留着较为完整的耕读文化。位于松阳县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核心地带的清明古街,自唐代以来就是松阳的商贸中心,是目前浙江省最长的县城古街。不到两公里的古街上,商肆林立,民居绵延,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保存完好,临街的百年老房仍延续着旧有的二层土木结构。老街里生活着的80%都是原住民,前店后宅,继续着打铁、裁缝、刻字、制秤等传统营生,铺呈开生活的百态。
亮亮打铁铺里,吴忠亮正在捶打铁料。松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亮亮打铁铺还保留着过去的打铁模式,虽说手拉风箱已变为电动鼓风机,老虎灶的燃料也不再用木炭,但铁锤敲击铁料的叮当声依旧如故。店主吴忠亮今年45岁,西屏街道人,手艺是祖上家传,店内陈列着各式菜刀、斧头和农具等。听吴忠亮说,年轻时他最多带过六个徒弟。“但现在一个都没有了。”嘴边苦涩的笑道出的不仅是铁匠人的辛酸,也是传统手艺人的无奈。
在这条老街上像吴忠亮这样的传统手艺人还有很多,他们守着一门手艺一干就是一辈子。
黄维炳、吴金美夫妇经营的棕板床店。松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黄维炳、吴金美夫妇经营着一家棕板店,今年62岁的黄维炳从13岁开始学习棕板手艺。据传棕板床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宋代,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都被视作是高档的家居用品。通常,制一张棕绷床要20天,木工1天,12天用来打棕绳,再花上一周的时间来编织,这样制成的棕绷床,睡五六十年都不会坏。如今松阳县城只剩下这一家棕板店。除了棕板床,为了“创收”,近几年黄师傅也开始编织各种款式的棕绷包。
新时代下的老街味道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传统村落和历史街区正在走向衰败和消亡。如何拯救时过境迁的老街?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松阳有自己的巧思。
街区保护的第一阶段是物质形态层面的遗产保护。2012年,在多方讨论和规划的基础上,松阳启动实施“明清街”整治一期工程。在没有搬迁、没有停业、没有拆除的情况下,完成了老街的电力线和通信管线下地、污水管道埋设、消防改造提升和路面重铺青石板等硬件设施改造。2016年,松阳被选定为全国唯一的“拯救老屋行动”项目整县推进试点县,对全县老屋分批次进行修缮,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改善老城人居环境。
元朴根雕艺术馆馆内。该馆将根雕艺术与老街文化巧妙融合,空间设计古朴典雅,用于展示特色根雕以及文化创意产品。松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第二阶段则是深入挖掘物质形态的遗产和非物质形态的遗产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后续的七期改造中,松阳县陆续引入了松阳故事、元朴雕刻艺术馆、陶艺体验馆等新业态,为老街区注入新鲜血液,让明清古街活得更长久、更精彩。
活态保护要根植于松阳的生活土壤和风土人情,老街区的魅力不止于建筑形态和手工业态,更在那种原汁原味、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景象,留住市井长巷里的烟火气,才是留住了老街区的“根”与“魂”。
老街里,打铁声叮当作响,剃刀轻扬,钟表店的老店主坐在躺椅上摇着蒲扇,晃着岁月,心安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