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5月22日电(记者余里、薛晨)从若尔盖湿地翩翩起舞的黑颈鹤,到横断山脉崖壁间巡游觅食的雪豹;从大相岭山谷中如白鸽振翅的珙桐花,到攀枝花干热河谷里跨越冰川时代的灰干苏铁……巴蜀大地上,4万多种生灵正演绎着生命共同体的交响乐。
地处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四川“庇护”着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多种珍稀动植物。四川以横断山脉为脊,以长江黄河为脉,将“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淬炼成现代生态保护的密钥。
左为灰干苏铁雌花,右为灰干苏铁雄花(拼版图片)。新华社发
“铁树开花已属难得,而雌雄苏铁同时绽放更是难得一见。”5月,攀枝花苏铁园内两株稀有的灰干苏铁盛开,雌株与雄株的花序在同一时间绽放光彩,形成双株同步开花的奇特景观。攀枝花苏铁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与四川大熊猫、自贡恐龙并称为“巴蜀三宝”,依靠得天独厚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条件,避开第四纪冰川威胁而孑遗至今。
从攀枝花苏铁的繁茂,可一窥四川独特自然环境的“秘密”——横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等五大地貌单元,囊括从亚热带到寒带的六个气候梯度。森林覆盖率超40%,草原面积1.45亿亩,3.81亿亩林地织就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如同巨型廊道串联起生命谱系。
据统计,四川自然分布有脊椎动物1400余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30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4种;高等植物1.4万余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62种,“生物多样性”家底丰厚。
川金丝猴。新华社发 邓建新摄
“山脊相对平缓,野生动物大多喜欢沿山脊活动。这里视野好,一眼能望去20多米,能拍到的东西更多。”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队员杨稀熟练地将红外相机架设在视野开阔处,他和同事们每三个月要完成一次覆盖860公里、440个网格的巡护任务,更新红外相机的监测数据。
这些“生态之眼”每年累计拍摄超10万条影像,记录下大熊猫、林麝、四川羚牛等多种珍稀物种的活动轨迹,与卫星遥感、视频监控等共同编织成一张“保护密网”,折射出生物多样性立体保护的全景。
据介绍,近年来四川省已构建起“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保护地体系,形成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保护网络。有序实施人工繁育大熊猫、林麝、豺、朱鹮、豚鹿的野化放归,物种迁地保护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