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1日电(杨萌)近日,东吴证券电新行业首席分析师曾朵红分析指出,我国新能源产业近年来取得了显著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竞争优势,出海趋势明显。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光伏装机、电动车销量过去数年呈爆发式增长,未来仍可保持平稳增长,同时储能作为新能源后周期,需求持续高增可期。我国具备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且技术引领全球,竞争优势突出,将持续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可持续力量。
新能源车为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赛道”
曾朵红表示,十余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道路,连续10年稳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前列,新能源汽车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赛道”。经过多年培育,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拥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技术优势。从材料体系到电池结构,高速增长的市场,推动了动力电池行业走向前沿。
根据东吴证券测算,全球电动车2024年销量预计1638万辆,同比增长22%,对应动力电池需求超1000gwh,同比增长19%,此外,储能市场高速增长,2024年预计增长40%+,对应储能电池需求300GWh,动储电池合计需求超1.3TWh,同比增长23%。我们预计2025-2030年动储电池复合增速仍维持20%+,2030年增长至近4.0TWh。
中国锂电池产业链出海,加快海外布局迎来新机遇。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6月,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公布的海外总投资金额达到5648亿元,其中欧洲是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主要出海目的地,占比达到37%,其次为东南亚地区,而美国投资额占比仅10%。全球能源转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期,欧洲、美国等地的电动车渗透率逐步升高,但本土锂电池产能还存在较大不足。中国锂电池产业链出海,助力当地新能源发展的同时,迎来自身发展的新机遇,实现合作共赢。
多年砥砺耕耘 光伏取得显著发展成就
曾朵红认为,我国光伏产业经过多年砥砺耕耘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在市场层面,2023年光伏新增装机达216GW,同时,我国光伏产业培育了从硅料硅片到电池组件等的完整产业链;整体光伏晶硅制造产能占据全球主导地位,约供应全球80%以上的产能供给。在技术方面亦持续创新,不断刷新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例如,隆基绿能HBC光电转换效率达27.3%,持续创造单结晶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下,中国光伏行业建立了从市场、制造、技术全面领先的产业优势。
曾朵红表示,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持续提升,光伏需求潜力依旧充足。受益于光伏及储能价格下降带来光储平价,经济性刺激带动国内及全球光储需求高增。预计2024年国内光伏装机约240GW以上,在2023年高基数基础上持续增长;预计2024年全球装机约500GW,近20%需求增长;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4年1-9月装机累计123.5GW,同比增加27%;预计后续装机需求总体平稳增长。光伏价格方面目前已进入历史底部区间,盈利压力下产能增速放缓,已出现产能收缩信号,随需求持续增长、有望逐步供需改善。
受益于上述技术创新、产业链、市场、政策支持等因素,我国光伏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十分显著。2023年中国光伏硅片、电池片和光伏组件的出口量分别达到70.3GW、39.3GW和211.7GW,分别同增93.6%、65.5%、37.9%。据海关数据显示,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已连续16年位居全球前列,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产量产能的全球占比均达80%以上;产品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光伏行业虽经历周期性调整,但曾朵红认为国内龙头企业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行业有望逐渐步入新一轮发展阶段。行业价格已处于底部区间,产能逐步收缩,头部企业凭借规模、品牌、渠道、技术优势有望持续抢占份额,提升市占率、走出周期底部。
风电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逐步凸显
我国风电产业历经约20年的发展,截至目前,已成为全球陆风、海风方向的较大市场。
曾朵红表示,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统计,我国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实现快速增长,陆风单机容量从2013年的1.7MW提升至2023年的5.4MW,海风单机容量从2013年的1.9MW提升至2023年的9.6MW。大型化仍在加速,2024年北京风能展,可以看到10MW陆风机组平台、15MW至20MW海风机组平台仍在不断发布中。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运达股份等主机厂推陈出新助力我国风电行业大型化及持续降本。
在海外方向,中国企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其中包括主机、零部件及海风零部件等的出海:主机方面的代表企业,在海外陆风市场进展迅速,我国企业风机在价格、交期、效率等方面在全球上都具备较高竞争力,海外份额逐步突破;零部件方面的代表企业率先实现出海;海风零部件方面,近2年来,多家海缆、塔筒管桩企业在海外市场逐步落地订单。这都显示出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逐步凸显,预计将实现更大份额。
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增长较迅速
曾朵红表示,近几年来全球储能市场快速发展,中、欧、美三大市场最为活跃,三大市场在全球储能市场中占比超过80%,其中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增长较迅速,2022年我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排名靠前的国家,2023年国内新型储能建设规模实现爆发式增长,新增装机规模较2022年增长超过260%,近十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中国占全球储能市场份额约50%。
曾朵红认为,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持续提升、光储平价周期已至叠加AI革命催生电力需求等,储能需求将持续旺盛。其中国内市场强制配储政策推动下预计2024年装机需求可达80GWh+,同比增长60%,未来2至3年有望保持30%以上的增速;美国市场并网审核流程简化+ITC补贴推动,储能持续保持高增,增速可达40%+;欧洲市场随能源转型加速,储能需求起量爆发,预计2024年至2026年可维持翻番增长;其他新兴市场如中东、澳大利亚、智利等多点开花,预计储能需求2024年至2026年可持续翻倍增长,综合看全球储能需求东吴证券预计2024年可达140GWh+,同比增长40%以上,2030年可达800GWh,CAGR可达30%以上。